在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坐落著全國第二大易遷安置區“香菇小鎮”。作為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地與戰略支點建設的關鍵節點,十堰肩負重任。湖北醫藥學院“雛鷹計劃”社會實踐隊 16 名師生奔赴此地的青龍泉社區,開展為期兩周的實踐,將“支點建設”藍圖轉化為浸潤童心的行動。
以思想鑄魂,夯實青春根基
當思政課上隊員講解“三大精神”時,十堰人“守護”的血脈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農耕時代巡渠護源、以和護水的“守水人”,到新冠疫情中寒夜值守卡口、守護萬家燈火的“守夜人”,責任在變,精神永恒。團隊成員向學生闡釋:無論是確保“一泓清水北上”的堅韌,還是踐行“生命至上”的抗疫信念,那份對家園的責任、對生命的敬畏、對信仰的忠誠始終如一。守水人的腳步與守夜人的燈光,在時空長河中交織,共同詮釋著平凡堅守即是英雄的真諦——這無聲的守護,正是“三大精神”最深厚的根基。

圖為老師正在向小朋友們講解從守水人到守夜人的青春故事 陳立志 農姚 攝
以醫學赤忱,筑牢治理根基
針對社區留守兒童集中、看護難問題,“雛鷹計劃”化身“健康守護站”。急救課上,讓孩子們了解守護家人鄰里的海姆立克法;心理課堂則如春風化雨,“情緒溫度計”的小游戲讓沉默的孩子終于展露笑顏,“煩惱盒子”里那些承載著孤獨或困惑的小紙條,都得到了隊員們一對一的溫暖回應與疏導——這些點滴行動,正是“加大特殊困難青少年關愛幫扶”要求最具體、最溫暖的實踐落地。

圖為老師們正在演示嬰兒海姆利克急救法 陳立志 農姚 攝

圖為小朋友們親自練習嬰兒海姆利克急救法 陳立志 農姚 攝
信仰培育潤物無聲:《萬疆》舞蹈傳遞家國情;話劇課讓紅色故事變童言童語;美工課的護水承諾卡熠熠生輝;《我和我的祖國》、《蟲兒飛》《萱草花》在音符中滋養心靈親情。AI課的照片幫孩子們“成為”他們夢想的職業,時光膠囊里封存著“造火箭”“當醫生”的愿景,心愿樹上的卡片如星火,照亮易遷兒童未來的憧憬之路。

圖為老師正在向小朋友們展示優美的中國舞——萬疆 陳立志 農姚 攝

圖為老師正在帶領著小朋友們歌頌我和我的祖國 陳立志 農姚 攝

圖為小朋友們正在心愿樹上貼下自己的夢想和心愿 陳立志 農姚 攝
振翅未來,薪火相傳
十四天的青龍泉實踐,“雛鷹計劃”成為服務支點建設的生動切片:家國教育可感,守水護水可觸,服務治理暖心。“雛鷹”的振翅,是孩子們與城市、國家戰略的精神聯結。湖北醫藥學院“雛鷹計劃”社會實踐隊將繼續以醫學仁心守護生命與水源,讓更多孩子在支點建設的沃土上,成長為支撐十堰、湖北“建成支點”的堅實力量。

圖為小朋友們和他們紅色燈花的合影 陳立志 農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