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廣東省委“1310”部署,引導青年學子將專業知識融入鄉村振興實踐,積極投身“百千萬工程”,6月27日至30日,廣東財貿職業學院“一路向陽,青春有我”實踐隊奔赴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永和鎮蒙峒古村,開展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鄉”活動。隊員們發揮專業特長,探索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擔當,為美麗鄉村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圖1:突擊隊隊員曾夢圓為當地“紫蘇醬”設計精美的包裝。(攝影:殷昌熠)
初識古村:觸摸壯瑤文化脈絡
蒙峒古村坐落于粵西北地區、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北部,建村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也是南詔蒙國后裔居住地。這里四面環山,僅有向南河谷出口,宛如“世外桃源”。全村村民100%姓蒙,壯瑤漢群眾彼此聯姻、和諧共處,獨特的壯瑤方言體系與豐富的傳統美食文化,共同構成了這座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蘊。

圖2:突擊隊隊員們深入古道田間感受民族風俗。(攝影:胡煊晗)
實踐隊隊員們深入古村巷道、院落,與村民傾心交流。從祖輩口口相傳的民俗故事到凝聚匠心的傳統技藝,隊員們抽絲剝繭,解碼藏于日常的文化基因。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民族文化傳承的薪火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彼此心間深深扎根。通過走訪調研,實踐隊明確了工作重點和方向,為后續賦能古村農文旅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3:突擊隊隊員胡煊晗與當地村民親切交談、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攝影:陳佳婷)
聚焦產業:助力特色美食煥發新彩
記錄古法技藝,留存文化精髓
在蒙峒古村,村民嬌姐現場展示了紫蘇醬的古法制作過程。鐵鍋中,紫蘇醬翻騰,香氣四溢。嬌姐詳細講解了古法配比與熬制訣竅,隊員們與之緊密協作,用鏡頭精準捕捉每一道工序。這些影像資料不僅記錄下傳統技藝的精髓,更成為傳承非遺美食文化的有力載體,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喜愛壯鄉美食。
升級包裝設計,提升市場競爭力
實踐隊隊員們與瑤族嬌客棧老板圍坐長談,就紫蘇醬包裝升級需求展開深度探討。依托專業知識,隊員們從品牌視覺符號重構、壯瑤文化元素提煉等多維度切入,現場集思廣益,精心構思包裝設計方案。力求讓這一傳統美食披上兼具民族風情與現代審美的“新衣”,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民族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借力新媒體,拓寬推廣渠道
實踐隊深度挖掘當地有機資源,融合民族文化特色,精心打造系列短視頻。借助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生動展現蒙峒古村的風俗畫卷與特色美食,解鎖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作品發布后收獲熱烈反響,瀏覽量與評論量遠超預期,有效提升了古村文化與特色美食的知名度,讓連山特色“香飄四方”,使古老民族文化煥發新活力。



圖(組)4:突擊隊隊員們針對當地需求,開展工作,賦能特色產業發展。(攝影:劉付濠)
關注生態:為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蒙峒古村從一株紫蘇起步,將綠水青山化作金山銀山,走出了一條蓬勃的產業振興路。實踐隊深入古村,以腳步丈量土地,用鏡頭記錄美好,扎實開展生態環境調研考察。隊員們積極探索實踐,為古村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注入青春動能,助力古村在生態致富的康莊大道上篤定前行。

圖5:突擊隊隊員們開展生態環境調研考察。(攝影:何詠姿)
實踐總結: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此次蒙峒古村“三下鄉”之旅,是一場文化尋根與青春成長的雙向奔赴。隊員們穿梭于古村巷道,調研民族文化與特色美食,用鏡頭定格長鼓舞韻、紫蘇醬香,以創意重塑產品包裝。在制作短視頻與紀錄片的過程中,既深化了對民族瑰寶的認知,也為當地特色產業注入了年輕力量。

圖6:廣東財貿職業學院“一路向陽,青春有我”實踐隊合照。(攝影:曾夢圓)
實踐雖已落幕,但隊員們將珍藏這份熾熱初心,帶著在蒙峒古村的收獲與感悟,向著下一場青春奔赴而去,在更多地方續寫青春與鄉村振興的故事,行而不綴,我們亦是努力路上的行人!
(通訊員:殷昌熠、曾夢圓、胡煊晗、劉付濠、何詠姿、陳佳婷)
撰稿:殷昌熠、何詠姿、陳佳婷
圖片:曾夢圓、胡煊晗、劉付濠
來源:廣東財貿職業學院“一路向陽,青春有我”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