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丈量振興路:大謝村的“成長記”
--淮北師范大學“傾聽百村村支書”三下鄉活動紀實
2025 年 7 月 18 日至 19 日,淮北師范大學 “傾聽百村村支書” 三下鄉實踐隊走進蚌埠大謝村。稻田翻綠浪,葡萄掛枝頭,這個村莊正用泥土的芬芳講述著鄉村振興的故事 —— 既有豐收的甜,也有轉型的難。
走進大謝村的田間地頭,成片的水稻與玉米田舒展著綠色畫卷,遠處的葡萄大棚里串串 “陽光玫瑰” 掛滿枝頭 —— 這是該村產業發展的生動縮影。作為典型的農業村,大謝村始終以糧食生產為根本,近年來通過農業現代化改造實現產能躍升。
在傳統農業領域,該村已全面推廣現代種子、智能農機具等生產要素,小麥畝產穩定在 1000 斤,玉米畝產達 950 斤,糧食生產效率較五年前提升 30% 以上。養殖業作為重要補充,年出欄生豬 900 頭、肉雞 3 萬只,家庭養殖肉牛形成規模化集群,為村民帶來穩定收益。更讓人歡喜的是特色種植。謝春家 30 畝葡萄園像個 “聚寶盆”,串串葡萄能賣 15 元一斤,一年掙 130 多萬元,還讓 30 多個鄉親在家門口上班,每人年增收 1 萬元。羊肚菌大棚里更熱鬧,“合作社 + 農戶” 的模式讓這 “小菌子” 成了 “錢串子”,收益是種糧食的 5 倍。

實踐隊員采訪大謝村村支書。實踐隊員 謝雨欣 供圖
高效農業產業園的蔬菜大棚四季常青,這是脫貧戶王桂蘭的 “開心農場”:“每天掙 80 元,年底還有分紅,日子有奔頭!” 這個投資 500 多萬的扶貧基地,一年給村集體添 20 萬收入,23 戶脫貧戶穩穩端住了 “飯碗”。
村里的變化藏在細節里:小學有了多媒體教室,城里老師定期來支教;衛生室能測心電圖,發燒輸液不用再跑 3 里地;低保、特困補助準時到賬,85% 的人家喝上自來水,電商服務站把快遞送到了村口。村民李大爺算過賬:“這三年添了洗衣機、換了新衣裳,日子不光能過,還能過好!”
村干部們也在 “趕時髦”。村文書的手機里存著數字化治理平臺,“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一站式’搞定,政策都做成小視頻了!” 雖然村兩委 7 人里 5 人過了 60 歲,但 “老全村無葡萄冷庫和加工廠,2023 年因保鮮不佳損耗 20% 鮮果;羊肚菌僅以初級品售賣,若烘干加工附加值可提升 3 倍以上。村集體收入中土地承包費占 75%,經營性收入匱乏。
人才與治理存瓶頸。葡萄核心種植技術依賴外地專家,本地農技員僅能應對基礎病蟲害;村兩委干部平均 62 歲,智能手機使用率不足 50%,數字化村務推進慢。4 期種植培訓結業青年中,75% 選擇外出從事快遞、外賣,返鄉創業意愿低。
基礎設施有欠賬。17 戶危房改造因村民自籌不足擱置;灌溉渠完好率僅 45%,去年旱季致 30% 農田減產;村文化廣場無遮陽棚和取暖設備,冬季使用率不足 10%。88% 村民盼更多文藝活動,目前年均僅 2 場送戲下鄉。帶新” 把政策落實得妥妥帖帖。
“鄉村振興不是簡單輸血,而是要培育造血能力。” 調研組長表示,大謝村的實踐證明,只有立足資源稟賦、直面發展痛點,才能找到可持續的振興路徑。此次調研形成的 23 條具體建議,已提交當地政府參考,未來將持續跟蹤政策落地效果。
從傳統農耕到特色種植,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大謝村的蛻變是中國千萬鄉村發展的縮影。在政策精準扶持與內生動力激發的雙重作用下,這個淮河岸邊的村莊正朝著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目標穩步前行。

村支書寫基本信息。 實踐隊員 謝雨欣 供圖

圖為謝春家的葡萄大棚中的葡萄。實踐隊員 謝雨欣 供圖
實踐隊員 謝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