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里的童心與傳承
發布時間:2025-08-31 關注:
來源:大學生之聲
2025年7月16日至18日,我們團隊在南京開展了以“綠芽七彩心 童心筑夢齊”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座浸潤著千年文脈的城市,用秦淮河的粼粼波光、烏衣巷的青石板路,為我們的實踐鋪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色。三天里,我們帶著孩子們走進“紅船精神”的紅色記憶,徜徉于《泊秦淮》《烏衣巷》的詩意長河,觸摸非遺文化彩臉繪譜的千年溫度,而我作為團隊的后期剪輯,則用鏡頭與剪刀,將這些瞬間編織成了一段關于傳承與成長的影像故事。
實踐開始前,我便和隊友們約定好拍攝重點:既要捕捉課堂的完整流程,更要定格那些藏在細節里的感動。三天下來,相機和手機里存滿了800多分鐘的素材,像是散落的珍珠,等待被串聯成鏈。坐在電腦前梳理素材時,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鮮活的課堂——7月16日講“紅船精神”,老師用動畫短片演示著百年前的風雨飄搖,后排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突然舉手:“老師,紅船是不是載著很多英雄呀?”她眼里的好奇像星星一樣亮;7月17日賞析《烏衣巷》,當老師講到“舊時王謝堂前燕”,有個小男孩指著窗外飛過的燕子喊:“你看,燕子真的飛來了!”引得全班笑成一團;7月18日畫臉譜,一個總愛走神的男孩,竟對著手里的白色臉譜涂了整整兩小時,最后舉著滿臉通紅的“關羽”,跑遍教室向每個人炫耀。這些碎片式的畫面,成了我剪輯時最珍貴的寶藏。
為了讓視頻既能清晰展現活動脈絡,又能傳遞出溫暖的情感,我反復琢磨著敘事的節奏。開篇選了清晨的秦淮河,晨光灑在河面上,畫舫輕輕劃過,鏡頭慢慢推近岸邊的烏衣巷牌坊,配上一句“在歷史的褶皺里,藏著童心與傳承的相遇”,既點出了南京的文化坐標,也暗示了實踐的意義。中間部分按三天的課程自然劃分,但又悄悄埋下一條情感線索:第一天“紅船精神”的課堂上,我特意剪進孩子們挺直腰桿聽講的畫面,搭配他們齊聲說“要像英雄一樣勇敢”的原聲,突出“理想”的分量;第二天講古詩時,把孩子們跟著老師吟誦的聲音和烏衣巷的實景鏡頭疊在一起,讓“舊時王謝”的滄桑與童聲的清亮形成奇妙的呼應,凸顯文化“傳承”的綿延;第三天非遺體驗,重點剪了孩子們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從一開始拿著畫筆不敢下筆,到后來大膽地給臉譜加花紋,最后舉著作品互相“比美”,用畫面講述“創新”的快樂。結尾處,我把三天里孩子們的笑臉一一拼貼,從專注的、疑惑的,到開懷的、驕傲的,最后定格在全班齊聲喊出“綠芽七彩心,童心筑夢齊”的瞬間,讓主題在笑聲里自然升華。
剪輯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細節的對話。我格外小心地保留著那些帶著“生活氣”的聲音:孩子們爭搶畫筆時的小聲嘀咕,回答問題時奶聲奶氣的“我知道”,還有老師被逗笑時的溫柔回應。這些原聲比任何背景音樂都更有力量,能讓人瞬間走進那個充滿活力的教室。畫面處理上,我對幾個鏡頭做了慢放——比如一個小女孩把涂好的臉譜戴在臉上,對著鏡子偷偷笑的瞬間,慢放讓那份羞澀又得意的神情格外動人;還有孩子們圍著老師看臉譜樣本時,擠成一團的小腦袋,慢放后能清晰看到每個人眼里的向往。字幕設計也藏了些小心思,講古詩時,詩句隨著孩子們的朗誦逐字跳出,像落在畫面上的墨痕;展示臉譜作品時,在旁邊加上“非遺小傳承人”的字樣,既讓觀眾看懂內容,又悄悄強化著文化的分量。
當最終的視頻成片在團隊群里播放時,有隊友說“看哭了”,我才突然意識到,這段影像早已不只是一份工作成果。那些被我反復剪輯的畫面里,藏著比“完成任務”更珍貴的東西:孩子們用最單純的方式理解著“紅船精神”,把家國情懷種進了心里;他們讀古詩時未必全懂深意,卻用童聲給千年前的文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們涂畫臉譜時或許手法稚嫩,卻是在用畫筆與古老的非遺對話。而我的剪輯,不過是把這些“文化傳承的瞬間”輕輕捧起,讓更多人看到:當童心遇見歷史與文化,會碰撞出怎樣溫暖的火花。
現在再看那段視頻,秦淮河的水依然流淌,孩子們的笑聲依然清澈。我知道,這場“綠芽七彩心 童心筑夢齊”的實踐,早已超越了三天的時間、一堂課的內容。而我用鏡頭記錄下的,不僅是一段暑期活動的剪影,更是無數顆童心與文化相遇時,悄悄萌發的、名為“傳承”的綠芽——它們或許微小,卻帶著破土而出的力量,在南京的陽光下,在更多人的注視里,正慢慢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