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芽之力,筑童心之夢
發布時間:2025-08-31 關注:
來源:“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作為“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負責人,從最初的策劃案打磨到九大片區活動的圓滿收官,兩個月的統籌歷程像一場精密的織網——既要讓紅色文化、非遺技藝、生態智慧這些“絲線”各展其彩,又要讓85名志愿者的力量擰成一股繩。當最后一份活動總結歸檔時,那些在泰州社區響起的詩詞聲、鹽城康復中心傳來的鼓點、蘇州工坊里的錘鑿聲,都化作了對“教育者”與“統籌者”雙重身份的深刻注解。
一、統籌之基:在千頭萬緒中錨定坐標
籌備階段最具挑戰的,是讓九大地區的活動既統一于“七彩育人”理念,又扎根地域文化土壤。我們逐一對接20余個合作單位,提煉出“紅色基因+非遺技藝+生態智慧”的三維框架。針對鹽城孤獨癥兒童群體,我協調康復專業志愿者與非遺傳承人合作,將漆扇制作簡化為“點染-粘貼”兩步法,既保留技藝精髓,又適配特殊兒童的動手能力;為淮安片區設計“周恩來精神”課程時,特意加入“家書仿寫”環節,讓偉人精神通過筆墨傳遞給孩子。
人員調度上,我們創新采用“專業矩陣+地域適配”原則:漢語言文學專業負責詩詞講解與紅色故事編撰,歷史學專業深挖非遺技藝的歷史脈絡,學前教育專業主攻特殊兒童互動課程。記得蘇州吳江片區的“活字印刷”課籌備時,非遺傳承人提出工具安全隱患,我連夜協調團隊中的美術專業學生改良刻字刀具,將尖銳處打磨成圓弧狀,既保留實踐質感,又確保兒童安全。這種“發現問題—聯動解決—復盤優化”的閉環,成了我們應對突發狀況的標準流程。
二、實踐之思:在細節褶皺里看見光
活動開展期間,我輾轉于各片區督查,那些計劃外的溫暖瞬間,遠比預設的“成果指標”更動人。在鹽城德馨醫院,有個自閉癥男孩始終抗拒參與集體活動,直到志愿者用非洲鼓敲出《小星星》的節奏時,他突然伸手觸碰鼓面,嘴角泛起淺笑。這個持續了3秒的互動,讓在場的我們紅了眼眶——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樣:不是強行灌輸,而是等待一顆心向世界敞開的瞬間。
常州紅東社區的“投壺體驗”課上,一位祖輩曾是木匠的老人主動為孩子們示范古法投壺的握箭姿勢,他說:“這些老手藝,你們能想著教給娃娃,比啥都強。”這句樸實的話,讓我突然明白:我們傳遞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讓傳統文化在代際對話中活下來的可能。在宜興消防隊,當孩子們穿著迷你消防服演練疏散,奶聲奶氣地喊著“彎腰捂口鼻”時,我意識到安全教育從來不是刻板的說教,而是讓規則在體驗中內化為本能。
三、成長之悟:從“管理者”到“同行者”的蛻變
作為負責人,我曾一度執著于數據達標:公眾號推送是否按時發布、新聞稿是否登上省級平臺、課程參與率是否達到100%。直到在南京六合片區看到志愿者蹲下來,耐心教留守兒童用彩泥捏制“紅船”,我才懂得:比起冰冷的數字,那些俯身教孩子系鞋帶、幫老人調試手機的瞬間,才是“綠芽”最該生長的地方。
活動后期,我們啟動“資源反哺”計劃:將蘇州的垃圾分類教具箱、鹽城的非遺材料包捐贈給社區,讓短期實踐轉化為長效影響。有位社區主任感慨:“你們不僅帶來了課,更留下了能接著用的法子。”這句話點醒了我:公益不是單方面的給予,而是搭建可持續的成長生態。
如今回望這場實踐,最珍貴的收獲不是那些獲獎證書或媒體報道,而是見證90名志愿者從“按流程執行”到“主動創新”的轉變,看到孩子們眼中閃過的對文化的好奇、對他人的共情。當“綠芽”的旗幟在不同城市的社區飄揚時,我突然理解:所謂統籌,就是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發光體——志愿者在付出中成長,孩子在體驗中綻放,而文化在這場雙向奔赴中,完成了一次溫柔的傳遞。
這場實踐落幕了,但它教會我的——如何在宏觀規劃中注入人文溫度,如何讓教育在落地時保持彈性與真誠——將永遠指引我前行。就像那些在課程中親手種下的種子,或許此刻尚在土壤中沉睡,但只要有陽光雨露,終會破土而出,長成一片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