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意義非凡的暑期,我參與了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綠芽”志愿者協會“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實踐團在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開展的“七彩假期”暑期志愿服務活動。活動中,我主要負責《琵琶制作》《走進紅色人物》課程的講解。
備課的時候,我對著資料里“紫檀木、桐木、24個品”這些字眼發愣——怎么讓社區孩子們理解這些專業術語?后來看到武紫梁老師武術課用“擎天之柱”形容動作,突然有了靈感:把琵琶部件變成“樂器的身體器官”,琴頭是“腦袋”,琴弦是“聲帶”,孩子們一下子就懂了。

圖為李嘉然教學圖片。包佳敏 供圖
最熱鬧的是組裝環節。我把提前裁好的卡紙琴身、吸管琴頸分給大家,讓他們用彩筆設計“專屬琵琶”。有個男孩在背板畫了條龍,說“這樣彈出的聲音會像龍吟”;另一個女孩把琴弦涂成彩虹色,說要“彈出彩虹的味道”。看著這些奇思妙想的作品,我忽然明白,比起精準的制作步驟,讓孩子們感受到“萬物有靈”的傳統智慧更重要。
在準備走進紅色人物這門課時,我帶了根竹簽去課堂,不是為了重現痛苦,而是讓孩子們摸摸看:“這根竹子做的簽子,能折斷嗎?”孩子們紛紛點頭。我再問:“那江姐的意志,為什么折不斷?”這個問題像塊小石頭,在他們心里漾起了漣漪。
講遺書那段,我沒念原文,而是編了個小故事:“有位媽媽在最后時刻,最想告訴孩子的不是害怕,而是要好好長大,建設新中國。”

圖為李嘉然教學圖片。包佳敏 供圖
情景劇環節,孩子們自告奮勇扮演江姐和難友。扮演江姐的女孩握緊拳頭說“竹簽子是竹子做的”時,雖然聲音還有點抖,卻帶著一股認真的勁兒。下課鈴響了,他們還圍著我問:“江姐的兒子后來真的建設新中國了嗎?”
這兩堂課讓我明白,所謂“傳承”,從來不是單向的輸出。孩子們會用他們的視角,給傳統文化和紅色歷史注入新的活力——琵琶可以是“會唱歌的彩虹”,江姐可以是“既勇敢又溫柔的媽媽”。
也有遺憾。琵琶課的砂紙太粗糙,有個孩子不小心磨破了手;江姐的故事講得太投入,忘了留時間讓他們畫一畫心中的英雄。但這些不完美,恰恰是實踐的意義——就像琵琶需要反復調音,教育也需要在試錯中找到最動人的頻率。
最后想說,當孩子們用卡紙琵琶彈奏不成調的旋律,當他們用稚嫩的聲音說“要學江姐勇敢”時,我突然懂得了“綠芽”志愿者協會名字的含義:我們播下的每一顆文化種子、每一份精神力量,終會在時光里長成參天大樹。而這個過程中,被治愈、被教育的,其實還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