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流火點燃了暑期的序幕,我有幸成為“宜興文化傳承與安全守護”實踐團隊的一員,肩負起活動策劃與執行的重任。這段旅程如同一把淬煉的紫砂壺,在消防安全的烈火與非遺文化的浸潤中,讓我對團隊協作、責任擔當與文化傳承有了刻骨銘心的體悟。
作為宜興片區的負責人,我的職責貫穿始終。前期,我深度參與方案設計,反復推敲活動流程的可行性與教育意義。針對消防救援隊活動,我主動查閱消防知識手冊,并與消防隊提前聯系,整理出適合兒童理解的火災逃生要點,設計互動問答環節;而紫砂非遺體驗前,我則走訪當地紫砂藝人,了解制作工藝的精髓,將專業術語轉化為孩子們能聽懂的趣味語言。活動執行中,我既是現場指揮的“神經中樞”,負責協調人員、把控節奏,也是貼近孩子的“大朋友”,積極鼓勵他們回答問題,主動深入思考。兩場活動看似獨立,卻在我手中形成“安全守護”與“文化根脈”的內在聯結,讓實踐的意義更加立體。
7月7日下午,我們帶領孩子們走進丁蜀專職消防救援隊。當鮮紅的消防車映入眼簾,孩子們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顒右潦?,消防員叔叔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孩子們講解消防安全知識,并結合真實案例加深理解。他們講述了一起發生在某小區的家庭火災:因電熱毯長時間使用未關閉,引發短路起火,所幸家中安裝了煙霧報警器,住戶及時逃生,未造成人員傷亡。通過這個案例,孩子們明白了“人走斷電”的重要性。消防員還特別強調,遇到火災時不能乘坐電梯,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腰低姿沿安全出口逃生。在互動環節,我協助消防員組織孩子們模擬撥打“119”報警電話,學習如何清晰說明火災地點與情況。最激動人心的是操作水槍環節,我協助消防員固定水帶,鼓勵孩子們輪流嘗試。當水流沖天而起,彩虹在陽光下若隱若現,歡呼聲中,我深刻體會到:安全教育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讓孩子們在觸摸與參與中,將“安全”二字刻進心底。

圖為小朋友體驗水槍。邵心怡 供圖
7月15日,我們轉場丁蜀鎮古南街,開啟紫砂非遺探秘之旅。青石板路蜿蜒,紫砂壺的韻律在空氣中流淌。我提前聯系紫砂非遺傳承人丁女士,為孩子們準備了紫砂泥與工具?;顒又?,我給小朋友們展示了各種類型的紫砂壺,講述紫砂從礦石到藝術品的蛻變。在制作環節,我悄然蹲下,與孩子們并肩,與非遺傳承人一起耐心指導他們“拍打泥片、塑造身筒”。面對一個小男孩因泥料干裂而顯露出的失落,我遞上一塊濕潤的毛巾,溫言細語:“紫砂需歷經千錘百煉,千度烈火方能成器,正如我們面對挑戰,決不輕言放棄。”最終,孩子們捧著歪歪扭扭卻獨一無二的“處女作”,臉上洋溢著自豪。這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化傳承的種子,正是在這樣笨拙卻真誠的觸摸中悄然萌芽。

圖為小朋友體驗紫砂制作。邵心怡 供圖
回望這段實踐,我不僅收獲了活動組織的經驗,更觸摸到了責任與文化的溫度。在消防隊,我見證了安全教育如何為生命護航;在古南街,我感受到非遺技藝如何在指尖傳承。作為協調者,我學會了在細節中統籌全局,在溝通中凝聚力量;作為青年一代,我更深刻認識到:守護安全是底線,傳承文化是根脈,二者如同紫砂的泥與火,共同淬煉出民族的精神品格。
這個夏天,消防水槍的激流與紫砂泥的溫潤,在我心中交織成一首成長的詩行。未來,我愿帶著這份淬火成鋼的信念與浸潤文化的初心,繼續在實踐的沃土上深耕,讓青春在服務社會、傳承文明中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