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暑假,于我而言是一場充滿挑戰與驚喜的旅程。志愿工作角色的轉變,讓我在實踐中經歷了深刻的成長蛻變,也收獲了諸多珍貴的感悟。
從前年暑假參與線下授課、線上宣發,到今年成為“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負責人之一,身份的轉變,是壓力,更是成長的動力。這意味著要承擔更多責任,從活動的整體規劃,到每一個細節的落地執行,都需要用心去思考、去推進。而三堂風格各異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更讓我對“責任”二字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它們不僅是知識傳遞的載體,更是連接孩子與傳統文化、生活哲思的橋梁。
前期準備工作,是志愿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石。為了完善策劃案,在回程路上利用碎片化時間打磨內容,與伙伴們進行長達半小時以上的語音溝通,探討活動流程、人員分工、應急方案,成了途中獨特的“風景” 。深夜,當街道被寂靜籠罩,酒店房間里卻因格式調整、資料整理等工作燈火通明。面對難題,我們在百度搜索、向AI求助,不斷嘗試解決,那些為了做好準備工作的日夜,雖忙碌卻充實,讓我明白“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深刻含義。
這份“準備”,也貫穿在每一堂課的打磨中:為《望岳》設計“山河探秘使者招募令”時,我反復調試PPT里五岳地理動畫的呈現節奏;籌備干花制作課時,我挖掘干花制作的文化根脈同時拆解科學原理,嘗試把晦澀知識轉化為孩子能共情的“生活魔法”;設計《春夜洛城聞笛》的互動環節前,提前考慮孩子們的需求,收集孩子們生活中“異鄉與鄉愁”的小故事……這些細微的準備,讓我懂得:教育的溫度,藏在對每一個教學細節的敬畏里。
課堂之外,社區提供的6人間成了蘇州吳江片區團隊成員們在工作和休息的小天地。忙完一天的任務,和伙伴們歌詞接龍、分享生活里的趣事與煩惱,那種純粹的快樂,仿佛把我帶回初中軍訓時的時光,讓我感受到團隊凝聚帶來的溫暖與力量。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性格,卻因共同的志愿目標緊緊相連,這種情誼,是志愿活動給予我的珍貴禮物。
這場志愿之旅,更是一場成長的蛻變。在統籌上,團隊分工量化表發揮了重要作用。將龐大的志愿任務拆解,根據每個成員的優勢分配工作,實時跟進進度,確保各項環節有序推進。這一過程,讓我學會了如何合理調配資源、把控整體節奏,明白一個高效的團隊,離不開清晰的分工與統籌。溝通能力也在一次次交流中得到提升。與伙伴溝通,需要傾聽不同的想法,協調意見分歧,朝著共同目標努力;與社區溝通,要了解需求、爭取支持,搭建起合作的橋梁;與家長溝通,得傳遞活動價值、反饋孩子情況,建立信任與理解。每一次溝通,都是鍛煉,讓我從最初的緊張生澀,變得愈發從容自信,懂得了有效溝通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而身為師范生,與孩子的深度互動更讓我對未來職業有了清晰的錨點:在《望岳》課堂上,孩子們對“會當凌絕頂”的積極解讀,讓我懂得教育是點燃求知的火種,要讓孩子站在經典的肩膀上看世界;干花制作的手工課中,他們在動手間觸摸生活之美,讓我明白“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力量——知識不必強硬灌輸,生活體驗與文化浸潤本就一體;《春夜洛城聞笛》云旅行課堂中,那些關于鄉愁的稚嫩回答,更讓我領悟到:教師不僅是知識傳遞者,更是情感聯結的橋梁,要用經典共情孩子的成長,守護他們對世界的敏銳感知。

圖為干花制作課堂。楊宏供圖
這段志愿經歷,如同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成長的方向。它讓我在實踐中懂得責任與擔當,學會在挫折中尋找解決辦法,在交流中收獲情誼與成長。未來,我會帶著這份熱忱與收獲,繼續投身志愿,也將把志愿中培養的能力與信念,融入到學習和未來的職業道路中,以行踐知,在成長里遇見更好的自己,讓青春在一次次奉獻與挑戰中,綻放更耀眼的光彩。

圖為泰州片區大合照。顧暑暑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