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綠芽七彩行·童心筑夢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蘇州市太倉市新苑社區,開展為期兩天的志愿服務活動。
社區活動室內,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在擺滿畫具的長桌上。我站在教室前方,看著孩子們嘰嘰喳喳涌入,眼神里滿是好奇與期待,一場關于沙家浜紅色記憶的傳承之旅,即將啟程。這堂手工實踐課,于我而言,是一次與紅色歷史的深度對話,更是見證孩子們與英雄故事相遇的珍貴契機。
我清了清嗓子,用盡可能生動的聲音開啟這堂課:“小朋友們,今天陳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神奇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長得比房子還高的蘆葦蕩,藏著好多勇敢人的故事!” 孩子們瞬間被吸引,小腦袋湊在一起,嘰嘰喳喳猜測 “是海邊嗎”“有大怪獸嗎”,我笑著搖搖頭,從桌上拿起提前準備的蘆葦標本,輕輕晃了晃:“看,就是這種蘆葦,它們圍成的‘迷宮’里,發生過超厲害的事兒!”
我開始講述沙家浜的故事,從春來茶館的阿慶嫂說起。“在好多年前,有位阿慶嫂,她開了個茶館,表面上是給人喝茶聊天的,實際呀,是在幫一群叫新四軍的叔叔阿姨。” 我放慢語速,觀察孩子們的反應,看到他們眼睛瞪得溜圓,又接著講,“有壞蛋想從阿慶嫂這兒打聽新四軍的消息,阿慶嫂一點都不害怕,用聰明的話把壞蛋繞暈,保護了叔叔阿姨們!” 說到這兒,孩子們發出驚嘆聲,有個小男孩著急地問:“那壞蛋沒發現嗎?” 我摸摸他的頭:“因為阿慶嫂太機靈啦,就像玩捉迷藏,把壞蛋騙得團團轉!” 講述中,我沒有借助視頻,而是用聲音塑造場景,讓孩子們靠想象構建蘆葦蕩的神秘、阿慶嫂的機智,沒想到這樣的方式,反而讓他們聽得更入迷,小眼神里滿是對 “機智阿姨” 的崇拜。

講完阿慶嫂,我接著拓展沙家浜的故事:“當時呀,新四軍叔叔阿姨們藏在蘆葦蕩里,蘆葦又高又密,像給他們蓋了一層厚厚的被子,壞蛋怎么找都找不到。老百姓也可團結啦,給叔叔阿姨們送吃的、傳消息,大家像一家人,一起和壞蛋戰斗!” 我用簡單的比喻,把復雜的抗戰背景拆解成孩子能懂的 “被子保護”“家人幫忙”,看著他們似懂非懂又認真點頭的樣子,知道紅色精神的輪廓,正慢慢在他們心里成型。
分發畫紙與畫筆時,孩子們瞬間沸騰。他們迫不及待地鋪開卡紙,小手緊握畫筆,眼神里滿是創作的熱忱。我在教室里踱步,看著一幅幅 “奇思妙想” 誕生:有的孩子用深藍顏料涂滿背景,說是 “夜里的蘆葦蕩”,細細的蘆葦稈旁,畫著舉著紅纓槍的新四軍;有的孩子把阿慶嫂畫在茶館里,桌上擺著給戰士準備的 “干糧”,雖然比例歪扭,卻滿是真摯;還有個小男孩,在畫的角落添了顆五角星,說是 “給戰士們照亮的星星” 。每一筆,都是孩子對紅色故事的獨特理解,稚拙筆觸里,藏著最純粹的敬意。
課程進行到這里,沒有刻意的作品分享環節,可孩子們卻自發地互相 “炫耀” 起畫作。這個說 “我畫的阿慶嫂辮子可長啦”,那個喊 “看我的新四軍叔叔,能打好多壞蛋” ,嘰嘰喳喳的交流里,紅色故事再次被強化、被理解。我靜靜站在一旁,聽著他們童言童語的解讀,知道無需正式的分享,這份對英雄的敬意、對紅色故事的共鳴,已在他們的交流中悄然傳遞。

這堂手工課,于我而言,早已超越 “教學任務” 本身。它讓我看見,紅色文化不是遙不可及的 “過去式”,即便沒有視頻輔助,僅憑語言和想象,也能在孩子童真里發芽。孩子們用畫筆描繪的,不只是蘆葦蕩、阿慶嫂,更是他們對 “勇敢”“團結” 的最初理解。
作為社區課程的參與者,我收獲的是滿滿的感動與思考。原來傳承紅色精神,不一定需要復雜的形式,簡單的故事、自由的創作,就能讓孩子觸摸歷史的溫度。未來,我想繼續深耕這類課程,用更貼近孩子的方式,讓沙家浜的故事、讓紅色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童年里,長成遮風擋雨的森林,讓紅色火種,永遠在童真里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