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社會實踐已圓滿落下帷幕,這段時光如同一幅多彩的畫卷,記錄著汗水、成長與收獲。作為太倉片區的一員,我有幸參與到此次線下實踐活動中,在團隊協作中不斷突破自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責任與協作的理解。
兩次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分別進行了社會實踐現場的協調工作和社會實踐課堂部分的材料采購和教導工作。例如,在籌備社區公益課堂時,我需要與片區負責人溝通課程主題,同時統計參與學生的人數,準備教學材料。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細致規劃的重要性——一次小小的物資遺漏都可能導致活動延誤,而提前預判風險、制定應急預案則能有效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團隊成員相互協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各項任務。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實踐活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通過這次活動,我明白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7月15日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有幸參與和執行了面向社區小朋友的“沙家浜紅色文化宣傳課程”。這次實踐以沙家浜的紅色文化為核心,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形式,向孩子們講述沙家浜的革命故事。

在課程中,以繪本《蘆葦蕩邊讀經典——沙家浜紅色故事匯》為教材,用生動語言講述新四軍與當地群眾共同抗敵的故事。孩子們被“阿慶嫂”的機智、“小兵張嘎”的勇敢深深吸引,主動提問互動。其中,團隊成員以選取《沙家浜》中“阿慶嫂智斗敵人”“新四軍蘆葦蕩療傷”等經典片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又發出提問“如果沒有阿慶嫂這樣的人,傷員會怎么辦?”和“如果你是阿慶嫂,你會怎么辦?”引導孩子們進行想象,側面體現出阿慶嫂的偉大之處當看到他們為“阿慶嫂”的故事熱烈鼓掌,為“刁德一”的反派角色憤憤不平時,我感受到紅色基因正在悄然生根。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有責任將這份精神以更生動的方式傳遞,讓歷史不再遙遠。課程結束后,我們團隊成員帶領孩子們進行了繪畫創作,孩子們以筆為媒介,在白紙上傳遞出他們感受到的紅色文化精神。
在7月25日的社會實踐中,我們開展了關于垃圾分類的課程,我在這次活動中主要擔任采購和手工課的教學。我們希望通過“動手制作+實踐分類”的雙重體驗,讓參與者直觀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進而轉化為日常行動。作為負責采購的人員,我購買了準備剪刀、膠水、顏料、尺子彩紙等工具供孩子們使用,在使用時進行安全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助力實踐活動有序進行,作為講課的人員,我也曾存在不小的擔心,擔心課堂秩序我無法有力維持,但是總的來說課程進行的十分順利,我們團隊使用紙盒來讓孩子們進行DIY垃圾桶的活動,并且講究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利用垃圾分類卡片幫助孩子們鞏固了理論課的所學。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分類要點。

我深刻體會到:垃圾分類不是冰冷的規則,而是充滿創意與溫度的行動。當廢舊材料變為實用的分類工具,當參與者從“不會分”到“主動分”,環保教育真正實現了“知行合一”。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將繼續以創新方式推動環保實踐,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環境,從動手改變一個小細節開始,就能匯聚成改變世界的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