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綠芽” 志愿者協會蘇州太倉片區的負責人,這個暑假,我親歷了一場從策劃到落地的完整實踐旅程。從沙家浜紅色文化課堂的烽火敘事,到垃圾分類課程的綠色啟蒙,從團隊成員的分工協作到線上線下的聯動傳播,每一個環節都浸透著青春的熱忱與教育的溫度。這段經歷不僅讓我見證了紅色基因與環保理念在童心間的生根發芽,更讓我對 “責任”“協作”“教育” 三個詞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太倉片區的實踐活動以 “紅色傳承” 與 “綠色啟蒙” 為兩大核心,我們希望通過雙線并行的課程設計,既讓孩子們觸摸歷史的溫度,也讓他們感知當下的責任。
7 月 15 日,“重溫烽火歲月,賡續紅色血脈” 沙家浜精神科普宣傳活動在新苑社區拉開帷幕。為了讓革命歷史走出教科書,團隊做了大量創新性設計:范旖璐老師以蘆葦蕩實景視頻切入,用 “智斗胡司令”“魚水情深護傷員” 等故事片段替代枯燥的史實陳述,將 “軍民同心” 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孩子們可感知的情節;戴意銘則以繪本《蘆葦蕩邊讀經典》為載體,通過 “如果沒有阿慶嫂,傷員會怎么辦?” 等互動提問,引導孩子們主動思考英雄精神的內涵。當看到孩子們用畫筆描繪戰士與百姓互助的場景,聽到他們說 “要像新四軍叔叔一樣勇敢” 時,我忽然明白:好的紅色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 —— 用故事為火種,讓信仰自然生長。

7 月 25 日,垃圾分類課程接力展開。歐芮老師的課堂設計同樣充滿巧思:動畫視頻展示垃圾危害、“分類大比拼” 游戲鞏固知識、DIY 垃圾桶手工課實現 “知行合一”。戴意銘負責的物資采購與安全指導,讓 30 余套工具在孩子們手中變成了創意載體 —— 有孩子給垃圾桶畫上笑臉,說 “要讓垃圾找到自己的家”。這種從 “知識認知” 到 “情感認同” 再到 “行動轉化” 的過程,正是環保教育最珍貴的價值。
作為負責人,我始終強調課程的 “銜接性”:紅色課程中,我們引導孩子思考 “英雄守護家園” 的意義;垃圾分類課程中,則延伸為 “今天的我們如何守護家園”。這種呼應讓教育目標更立體 —— 既要讓孩子們知道 “從哪里來”,也要明白 “往哪里去”。
實踐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負責人,我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帶領團隊在挑戰中尋找突破口。
紅色課程初期,我們遇到了 “歷史距離感” 的難題。試課時,有孩子問 “新四軍為什么要躲在蘆葦蕩里?”,簡單的史實解釋難以讓低齡兒童理解。為此,我們緊急調整方案:用 “捉迷藏” 的比喻解釋隱蔽戰術,用蘆葦蕩實景視頻對比 “平靜湖面下的危機”。這種 “兒童化轉譯” 的方法,后來被沿用到垃圾分類課程中 —— 將 “可回收物” 稱為 “能變魔術的垃圾”,用 “有害垃圾是小怪獸” 幫助孩子記憶。
課堂秩序管理是另一大挑戰。垃圾分類課程面向 6-10 歲兒童,年齡跨度大導致注意力差異明顯。我們借鑒 “分層互動” 策略:對低齡兒童用 “卡片配對” 游戲保持專注,對高齡兒童則增設 “垃圾分類倡議書” 撰寫環節。歐芮總結的 “表揚強化法” 效果顯著 —— 當她對認真分類的小組說 “你們像環保小衛士一樣專業” 時,其他孩子立刻模仿跟進。
這些挑戰教會我: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案,而是根據對象調整的 “動態藝術”;管理也不是刻板的指令,而是在理解需求基礎上的 “靈活引導”。
實踐結束后,整理孩子們的作品時,我在一幅畫前駐足良久:畫面左側是蘆葦蕩中的新四軍,右側是戴著紅領巾的孩子在分類垃圾,中間用一道彩虹連接。畫的作者是 8 歲的小雨,她在旁邊寫著:“他們保護我們,我們保護地球。” 這一刻,所有的疲憊都煙消云散。
這場實踐更讓我確信:紅色基因的傳承,不在宏大的口號里,而在“阿慶嫂的故事” 如何被孩子理解;環保理念的扎根,不在生硬的規則里,而在 “垃圾變寶” 的體驗中。我們青年一代能做的,就是將歷史的厚重轉化為孩子能觸摸的溫度,將時代的責任拆解為日常可踐行的小事。

如今,太倉片區的實踐已落幕,但那些蘆葦蕩邊的故事、分類垃圾桶旁的笑聲,已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作為教育路上的同行者,我們將帶著這份初心繼續前行 —— 讓紅色星火照亮前路,讓綠色種子播撒四方,用青春的力量,為孩子們的成長鋪就一條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