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我投身于一場意義非凡的社會實踐——在社區中為孩子們講述沙家浜那段烽火連天的紅色記憶。作為團隊中的理論課程主講人,我肩負著將抽象的革命精神轉化為孩子們心中可感可知火種的使命。這段經歷不僅是一次知識傳遞,更是一場與歷史共振、與童心對話的深刻旅程。

實踐伊始,團隊便確立了“讓紅色基因浸潤童心”的目標。在明確的分工協作中,我負責沙家浜主題理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從內容架構到課堂呈現,一肩承擔。與此同時,我積極配合宣傳組進行課前預熱,寫了教案,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團隊如同一支訓練有素的樂隊,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共同奏響紅色教育的交響曲。這讓我深切體會到,真正的教育使命從不是孤軍奮戰——唯有在彼此支撐的協作網絡中,才能織就一張堅韌的紅色文化傳承之網。
課程設計成為我面臨的首要挑戰。如何讓宏大的革命敘事與孩子們純真的世界對接?我決定以“故事”為橋,以“體驗”為舟。我反復研讀史料,從中提煉出“智斗胡司令”、“魚水情深護傷員”等充滿童趣和張力的故事片段,將“軍民同心”的抽象概念,化作“新四軍叔叔如何用妙計保護鄉親”的生動情節。課堂上,我不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引領孩子們穿越烽煙的向導。
開課伊始,我沒有直接講述歷史,而是先播放了一段蘆葦蕩實景視頻,并詢問同學們看完有什么感受。接著,我用沙家浜的地理位置引出了對沙家浜的介紹。課堂的互動時刻,孩子們用最純真的表達印證了紅色基因的悄然萌發。一位小男孩在聽完新四軍的故事后認真地說:“新四軍叔叔真聰明,我要像他一樣勇敢!”一位小姑娘在課后悄悄遞給我一張畫:畫中戰士與百姓在蘆葦叢中互相扶持。這些點滴回應如清泉滌蕩我的心靈——紅色種子的播撒并非徒勞,它已在童心中悄然抽芽。孩子們澄澈眼眸中對英雄的向往,對“團結”樸素的詮釋,勝過萬語千言的宏大敘事,讓我窺見紅色精神薪火傳承那生生不息的希望。

回顧整個實踐歷程,從課程內容反復打磨的焦慮,到課堂互動中靈光閃現的欣喜,我不僅歷練了獨立設計與執行項目的能力,更深切體悟了紅色教育“潤物無聲”的真諦。面對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提問,我學會了俯身傾聽,用他們的語言對話歷史;面對課堂節奏的掌控,我懂得了靈活變通比固守教案更為重要。然而,我也清醒認識到自身不足:如何將紅色文化更自然地融入日常敘事,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深化孩子們的思考,這些仍是我需持續探索的教育藝術。
此次實踐于我而言,是一次向歷史深處的虔誠致敬,更是一場面向未來的精神接力。當我看到孩子們因沙家浜的故事而閃亮的眼睛,我仿佛望見了紅色血脈在新時代汩汩流淌的圖景。這堂課不僅是我講給孩子們的歷史課,更是時代賦予我們青年一代的使命課——我們如何接續奮斗,如何以青春之我守護這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立于這片由無數沙家浜戰士用熱血澆灌的土地上,我更深切地懂得:紅色基因的傳承,需要我們將宏大的歷史敘事沉淀為日常的信念堅守,將烽火年代的英雄氣概轉化為和平歲月的奮進力量。唯有如此,那閃耀在沙家浜蘆葦蕩中的精神星火,方能穿越時空,永恒地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