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鹽城,德馨醫院的小小空間內,空氣里懸浮著一種小心翼翼的期待。當我們這支實踐小隊踏入活動室,面對的是一群特別的天使——他們或許眼神游移,或許靜默不語,卻各自懷揣著一個獨特而深邃的宇宙。七月五日的德馨之行,注定是一場叩擊心靈、以愛為名的雙向奔赴。

上午九時,姜沐含與辛玥曄兩位伙伴如春風般立于孩子們面前。當第一聲低沉飽滿的非洲鼓音“咚”地在室內漾開,奇妙的一幕發生了:一位始終低頭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小男孩,仿佛被這原始而溫暖的脈動驟然喚醒,他抬起清澈的眼眸,目光第一次如此長久地、專注地追隨著鼓面。沐含與玥曄沒有急切地要求模仿,只是不斷重復著簡單卻充滿生命力的節奏——“咚、噠噠,咚、噠噠”,如同大地安穩的心跳。漸漸地,細微的漣漪開始在孩子們中間擴散:一只小手試探著落向鼓面,繼而另一只……當玥曄哼唱起《小星星》的旋律,一個平素沉默的女孩竟隨著鼓點,發出微弱卻清晰的音節應和。那一刻,節奏與童謠不再是技巧,而成了穿透孤獨壁壘的光束,在鼓面與掌心之間,悄然構筑起一座無聲卻堅實的橋梁。音樂療愈的力量,正于這看似微小的互動中磅礴顯現。
午后陽光溫柔,體育游戲課在更開闊的空間鋪展。面對這些觸覺敏感、指令理解存在障礙的低齡孩子,沐含和玥曄化身智慧的“游戲建筑師”。她們布置的“彩虹隧道”柔軟而包容,色彩明麗如童話入口,吸引著孩子們好奇的觸碰;她們吹起的“音樂泡泡”輕盈飛舞,在追逐與觸碰的嬉戲中,無意間鍛煉著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與空間感知。最令人動容的,是那個曾對任何肢體接觸都本能退縮的小女孩——在志愿者耐心而持續的“輕輕引導”下,她最終緊緊抓住了玥曄伸出的手指,在“開火車”游戲中蹣跚前行,臉上綻放出從未有過的、如雛菊初放般羞澀卻明亮的笑容。這游戲場上的小小一步,何嘗不是她內心世界朝向廣闊天地勇敢邁出的一大步?身體在游戲中舒展,信任在互動中萌芽,每一次笨拙卻真切的嘗試,都是孤獨城堡上松動的一磚一瓦。

實踐并未止步于鹽城的病房。我將德馨醫院那些珍貴的互動瞬間,用鏡頭重新賦予更深遠的生命。剪輯臺前,我們反復凝視那些細節:男孩初觸鼓面時指尖的輕顫,女孩抓住志愿者手指時眼中的微光,集體游戲中一個孩子從茫然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如何讓社區觀眾跨越屏幕,感受到這份特殊鏈接的震顫?我們最終選擇了“對比蒙太奇”的敘述:畫面一側是孩子們初時的疏離與靜默,另一側則是活動中逐漸綻放的專注、模仿與回應,其間巧妙穿插志愿者日記里飽含溫度的手寫體字幕——“當他的小手第一次主動拍響鼓面,那聲音,如星辰點亮夜空”。在社區放映現場,一位老人指著屏幕,眼中泛起淚光:“原來這些孩子的心,也能被這樣輕輕叩開……以后街上遇見,我要多一分耐心與笑容。”影像的使命,正是為了撬動這一扇扇認知的門扉。
在德馨醫院的墻壁之內,我們見證的并非奇跡,而是無數個“微小可能”疊加的必然。當鼓點成為語言,當游戲化為信任的階梯,當影像成為理解的橋梁,我們才真正領悟:所謂療愈,并非要改變他們星辰運行的獨特軌道,而是以最大的尊重與耐心,學習他們的語言,進入他們的星球,并溫柔地邀請他們,與我們共享這個豐饒世界的回響。

每個孤獨癥兒童都是一顆被厚繭包裹的星辰,內在的光芒深邃而獨特。我們短暫如螢火的實踐,能做的或許只是輕輕叩擊那層屏障,讓一絲微光得以透入,讓一聲回響得以傳遞。德馨醫院的鼓聲、游戲中的笑靨、蘇州社區的熒屏光影,共同交織成一條堅韌的線——它牽引我們看見,真正的聯結始于放下“改變”的執念,以全然的愛與接納,去讀懂每一顆星辰獨特的光譜。當志愿者與孩子額頭相貼、共享鼓點振動的那個瞬間,我恍然明白:不是我們在治愈孤獨,而是這些孩子以他們純粹的存在,引領我們穿越心靈的迷霧,最終抵達了生命最本真的共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