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馮佳睿 滿秋含)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2025年7月4日,河北工程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冀南紅憶”實踐團一行走進邯鄲市峰峰礦區(qū),先后前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及峰峰礦區(qū)博物館,開展主題為“探冀南地道,承紅色基因”的實踐活動。實踐團隊通過實地參觀和沉浸式體驗,深入挖掘冀南山底地道戰(zhàn)遺址所蘊含的軍民同心智慧和波瀾壯闊紅色歷史,探究紅色精神與水利智慧相結合的獨特價值。
實踐團隊首先來到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的抗戰(zhàn)展館。踏入展館,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實物,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在老師的帶領下,全體成員面對黨旗莊嚴宣誓,鏗鏘有力的誓言在展館內久久回蕩,不僅是對革命先輩的深切緬懷,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精神血脈的堅定信念。隨后,講解員引導團隊深入展館,詳細參觀了包括戰(zhàn)士們抗戰(zhàn)時期使用的手槍、油燈等在內的十余件珍貴文物。通過互動問答和情景再現,實踐隊員們深刻體會到革命先輩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堅守信念、奮勇抗爭的堅韌毅力。
圖為實踐隊員面向黨旗莊嚴宣誓。陳宇情供圖
走進抗日地道遺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成員們躬身穿過昏暗潮濕、狹長深邃的地道內部。昏暗的地道內,作戰(zhàn)室、兵工廠、土空調、射擊孔以及地道出口等多處巧妙設施,讓大家深深折服于革命先烈的非凡智慧和頑強精神。“每一處隱蔽的出口、每一個精巧的射擊孔,都是軍民同心抗敵的見證,這種智慧與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實踐隊員感慨道。
圖為實踐隊員聆聽講解員細致講解。郝默涵供圖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隊立即投入到地道周邊環(huán)境的清理工作中。隊員們手持垃圾袋、掃帚等工具,分工協(xié)作清理步道旁的雜草、紙屑與塑料瓶,仔細擦拭遺址入口處的宣傳展板,將散落的石塊歸置整齊。汗水浸濕了衣衫,他們的熱情卻絲毫未減。清掃間隙,他們還主動化身“宣講員”,向過往游客和當地村民開展遺址保護知識宣講,讓紅色遺址的價值與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圖為實踐隊員在地道戰(zhàn)遺址展館前合影留念。王冠雄供圖
隨后,實踐團隊前往峰峰博物館的第四展區(qū),開啟了一場探尋地域文化根脈的旅程。該展區(qū)采用虛擬在線和實景還原融合的方式,呈現出峰峰地區(qū)從五四運動至抗戰(zhàn)時期的革命歷程。仁人志士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群眾連夜支援前線……展區(qū)里每一處細節(jié)都在訴說:“紅色豐碑”從來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無數普通人用熱血、汗水甚至生命堆砌的信仰高地。這段探尋之旅,讓地域革命歷史從文字變成了可觸摸的記憶,讓“犧牲與奉獻”不再是遙遠的詞匯,而是深深刻進青年心底的精神坐標。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峰峰博物館。于敏學供圖
此次“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將紅色教育與文化探尋相結合,讓實踐隊員們深切感悟到抗戰(zhàn)的艱苦卓絕與革命先烈的精神偉力。同時,在實踐中,大家清理地道周邊環(huán)境、宣講遺址保護知識,既為紅色遺址的長久傳承添磚加瓦,也為鄉(xiāng)村紅色文旅注入了青春活力。團隊表示,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感悟繼續(xù)前行,既要當好紅色遺址的“守護者”,以持續(xù)行動呵護歷史印記;更要做好紅色故事的“傳播者”,讓紅色基因在代代相傳中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