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的產業發展現狀與挑戰,探究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的融合之道,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學院“非遺空間站”于7月28日赴浙江省金華東陽中國木雕城進行實地考察調研。
圖為實踐團合照
一、深度觀摩,感受精工底蘊 在木雕城內,實踐團成員系統性地參觀了家具、工藝品等多個核心展銷區域,并重點走訪了數家具有代表性的店鋪。實踐團駐足于木雕作品前,從大型家具的宏偉氣派到精巧擺件的匠心獨運,無不細致觀察,深切體悟到東陽木雕“取法自然、精雕細琢”的深厚藝術造詣與獨特審美價值。其構圖之巧妙、刀工之細膩、寓意之深遠,充分體現了該非遺項目作為“浙江三雕”之首的卓越水準。
圖為木雕家具。樓珊彤攝。
圖為實踐團觀察木雕。樓珊彤攝。
圖為手工木制品。程馨儀攝。
二、理性審視,洞悉發展瓶頸 在沉浸式體驗木雕藝術魅力的同時,實踐團成員也秉持客觀、審慎的態度,對其產業發展環境與市場態勢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與記錄。調研發現部分區域存在物品陳列不夠規范有序、基礎設施相對陳舊老化、整體購物環境有待提升等影響品牌形象和消費者體驗的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競爭現象,部分木雕制品在題材、設計、功能方面顯現出創新力不足的趨勢,差異化競爭優勢尚待進一步挖掘。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制約東陽木雕產業的長遠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活力。
圖為木雕城部分區域擺放雜亂。張慶麗攝。
圖為實踐團員觀察木雕形態。張慶麗攝。
三、賦能品牌深化文化使命 面對觀察到的挑戰,實踐團立足于所學專業知識,積極思考應對策略。團隊成員提出,打造獨特且富有文化內涵的品牌IP形象,是打破同質化、提升品牌辨識度和吸引新生代消費群體的關鍵路徑之一。實踐團嘗試將東陽木雕傳統經典元素與現代審美潮流及市場需求融合起來,從而助力商戶挖掘自身特色,塑造品牌故事,提升文化附加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辟個性化發展空間。
圖為IP設計草稿
通過此次在東陽木雕城的深度實踐調研,實踐團成員不僅深刻領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湛技藝與永恒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更通過實地發現問題、運用專業知識提出解決構想,提升了觀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文字:張慶麗
圖片:樓珊彤、程馨儀、張慶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