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暑托班剛開始時,志愿者們帶著一套“標準化流程”:遇到錯題直接圈出,講解正確答案,讓孩子抄寫訂正。可很快發現,這條路越走越窄。三年級孩子總把“開心地笑”寫成“開心的笑”,志愿者講了五遍“動詞前用‘地’”,孩子下次還是錯,最后索性低著頭不說話;五年級女孩做應用題,三次都漏看“平均”二字,志愿者在她本子上寫下“注意‘平均’!”,她卻把這幾個字涂得嚴嚴實實,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傳統輔導的“死胡同”:標準答案堵死了思考的路
志愿者們陷入困惑:為什么反復強調的知識點,孩子就是記不住?直到看到那個寫“小鳥地唱歌”的孩子,他們才恍然大悟:傳統的“糾錯式”輔導,像給孩子套上了無形的枷鎖,讓他們害怕犯錯,不敢表達,久而久之,連思考的勇氣都被磨沒了。教育如果只盯著“對與錯”,就會像把活潑的小魚放進玻璃缸,看似安全,卻困住了它們探索的本能。

順著孩子的“思路走”:讓獨特的思考發光
那個說“小鳥在地上唱歌”的孩子,給了志愿者們全新的啟發。志愿者沒有糾正“地”的用法,而是問:“你見過小鳥在地上唱歌嗎?它唱的時候在做什么呀?”孩子立刻來了精神,手舞足蹈地描述:“在我家院子里,麻雀蹦蹦跳跳的,嘰嘰喳喳叫,好像在和我家小狗說話!”
志愿者順著他的話說:“那你能把麻雀和小狗說話的樣子寫下來嗎?”孩子拿起筆,歪歪扭扭地寫下:“小麻雀在地上跳,對著小狗唱:‘你看我能飛,你不能!’小狗汪汪叫,好像在說:‘我能跑,你跑不過我!’”雖然“的地得”還是用錯了,但字里行間的童趣和想象力,卻比語法正確更動人。志愿者們意識到:教育不是把孩子的思維拉回“正軌”,而是順著他們的思路,陪他們一起探索世界的模樣,那些看似“錯誤”的表達里,藏著最珍貴的創造力。
用孩子的“語言”搭橋:跨越知識的門檻
找到“因勢利導”的竅門后,輔導變得像一場有趣的游戲。面對數學總出錯的女孩,志愿者不再講“解題步驟”,而是和她玩“角色扮演”:“你當老師,我當學生,我做這道題,你看看我哪里做得不對。”女孩立刻進入狀態,拿著紅筆,像模像樣地說:“這道題你沒算‘平均’,不對哦,要先把12分成3份……”在“教”志愿者的過程中,她自己也把知識點記得越來越牢。
寫作文犯難的男孩,在志愿者“畫出來再寫”的建議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橋梁”。他畫了夏夜的星空,星星像撒在藍布上的碎鉆,螢火蟲提著燈籠在草叢里捉迷藏,爺爺的煙袋鍋里火星一閃一閃,和星星遙相呼應。畫完后,他看著畫,自然而然地說出:“星星太多了,擠得眨眼睛,螢火蟲提著燈籠,好像在幫星星找掉在地上的伙伴。”這些話寫在作文本上,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像夏夜的風一樣清新。原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親近知識的方式,教育要做的,就是找到那座橋,陪他們穩穩地走過去。
教育的“新答案”:讓成長帶著獨特的印記
一周的暑托班結束時,孩子們的作業本成了最動人的“成果展”:紅筆的痕跡少了,孩子們自己的“發明創造”多了——用音符標易錯的字詞,用笑臉肯定算對的題目,用插畫補充作文的想象。志愿者們明白:教育的答案從來不是唯一的,比起“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探索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思考方式,讓成長帶著獨特的印記。
就像那個孩子在離別時送的畫,上面的小鳥歪歪扭扭,卻帶著“被看懂”的快樂。這場暑托班輔導,讓志愿者們徹底明白:教育不是給孩子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幫他們長出自己的思考翅膀,讓他們在知識的天空里,飛出屬于自己的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