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張家港市楊舍鎮云盤社區的活動中心里笑聲不斷。2025年7月25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大學暑期實踐團隊的志愿者們社會實踐活動,精心設計了“方言傳承課堂”
“親子溝通課堂”兩堂特色課程,吸引了社區好多小朋友們的參與。這場實踐活動,既讓本土文化在孩童心中扎根,也為現代家庭搭建了情感交流的新橋梁。
感受方言魅力:讓老楊舍的聲音“活”起來
“‘月亮亮,照廳堂,張家囡囡穿花衣裳’,大家跟著我用楊舍話念一遍!”志愿者手持方言童謠卡片,帶領孩子們念起了節奏感十足的張家港民謠。一位小朋友起初有些害羞,在其他人的鼓勵下,她奶聲奶氣地跟著念,引得周圍人會心一笑。這是“方言傳承課堂”上的溫馨一幕。
課程從“日常用語小課堂”開始,志愿者們制作了圖文并茂的方言卡片,將“吃飯”“睡覺”“上學”等常用詞的普通話與張家港話一一對應。“‘筷子’在我們這兒叫‘箸子’,‘早上’叫‘早起’,這些詞都帶著老輩人的生活印記呢。”志愿者在一旁補充道,還現場演示了不同語境下的方言語氣變化。孩子們聽得認真,不時舉手提問,連在場的家長們也饒有興致地跟著復習,“原來‘昨天’還有‘昨日子’這種說法,好久沒聽過了”。
在方言小課堂中,志愿者帶領著社區的小學生們體驗蘇州方言的魅力,從張家港的經典紅色故事中感悟歷史的磅礴與樂趣,在評彈的吳儂軟語中品味蘇州非遺文化的獨特韻味。每一位小朋友都聚精會神地聽著,受益匪淺。

促進親子交流:在互動中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為了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溝通,實踐團隊結合心理學專業知識,設計了好幾個互動環節。在“心有靈犀”環節中,家長和孩子各自在紙上寫下“對方最喜歡的食物”“最近的一個小愿望”,然后交換答案。當看到孩子寫下“希望媽媽不生氣”,而自己寫的是“希望孩子考100分”時,家長的眼眶紅了:“原來我平時對他太嚴厲了,忽略了他的感受。”志愿者們在一旁輕聲引導:“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的小愿望其實很簡單。”
“情緒小劇場”則讓孩子們學會表達感受。志愿者們準備了“開心”“生氣”“難過”等情緒卡片,孩子隨機抽取后,用表情和動作表演出來,家長要猜出情緒并詢問原因。一位小朋友抽到“難過”后,低著頭說:“昨天搭的積木被哥哥弄壞了,媽媽說‘沒關系’,但我還是很傷心。”媽媽立刻蹲下來抱住她:“對不起,媽媽沒有好好聽你說,下次你難過的時候,媽媽一定認真陪你。”簡單的對話里,藏著親子間最真摯的情感流動。
最溫馨的是“家庭約定樹”環節。每個家庭拿到一片紙質樹葉,家長和孩子一起寫下一個“家庭小約定”,比如“每周六一起去公園”“媽媽不看手機陪我讀繪本”,然后把樹葉貼在志愿者準備的“大樹”上。看著貼滿樹葉的“約定樹”,孩子們興奮地討論著自己的約定,家長們也紛紛表示會認真遵守。“以前總說沒時間陪孩子,其實擠擠時間總能做到。”一位家長認真地說,他和兒子約定每天晚上一起讀15分鐘書,“這不僅是給孩子的承諾,也是給自己的提醒.”家長和孩子簡單的對話里,藏著親子間最真摯的情感流動。課程快結束時,志愿者們還提供了親子溝通方法,里面展示了課程中的互動方法和實用建議。
在親子關系小課堂中,志愿者圍繞親子關系中常見的問題展開趣味游戲,幫助孩子們理解父母的想法,能夠正確有效地與父母溝通,規避家庭矛盾。

從理論到現實:實踐帶來的認知革新
在社區教育實踐的“第一現場”,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的志愿者們看到了課堂之外的鮮活圖景:既有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實挑戰,也有基層工作者默默耕耘的堅守,更有社區居民對優質教育的深切期盼。這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讓他們對“教育”二字有了超越書本的深刻體悟——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愛心的傳遞、責任的踐行和希望的點燃。它促使青年學子們反思自身的使命與擔當。實踐隊員們深感,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精進學業,更要胸懷家國,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大局中。未來,他們將繼續關注社區教育,用所學所長服務社會,努力成為促進教育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讓青春在服務人民、奉獻基層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