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這個暑期,湖州師范學院人文學院31名歷史學(師范)專業學子組成“八秩傳薪火—百名抗日烈士家書的德育價值研究”實踐團,在歷史系學生黨支部書記王治國老師指導下,循著“重讀抗戰家書,傳承紅色精神”的主線,走進杭州、寧波、金華、衢州等地抗戰主題場館,挖掘家書里的家國情懷。
在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譚啟龍、何克希將軍展陳旁的泛黃文獻,藏著先輩對家人的牽掛;“魚水情”雕塑前,隊員們誦讀家書中“為萬民謀永福”的字句,廉政章程與家書里“清白做人”的囑托相映,讓“艱苦奮斗”具象可感。黨旗前,誓言融入家書中的信仰力量。
在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的抗戰展廳內,隊員們認真閱讀徐瑋等先烈“我生時如飄風,死時若驟雨”的絕筆家書,字字泣血卻鏗鏘。在富陽受降紀念館,警示鐘鳴中,隊員們對照家書抄本與史料,更懂“舍小家為國家”背后的犧牲決心。
在義烏侵華日軍細菌戰史實陳列館,隊員們關注“家書中的抗爭”。“跨世紀的訴訟”展區,180余位原告的手稿藏著對親人的思念與對歷史的較真;受害者名錄旁,遇難者家屬的書信殘片,讓悲痛與不屈有了溫度,隊員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記住苦難是為守護和平”。
在衢州細菌戰陳列館,1940至1942年的防疫檔案,展現了戰士書信中“身處絕境仍信勝利”感人至深;杜立特行動紀念館的《衢戰日記》,與烈士家書跨越時空呼應。歷史與家書的雙重見證,讓“寧死不屈”的誓言愈發厚重。
這個夏天,學子們以腳步丈量歷史,用青春解碼抗戰家書。從四明山到衢州,泛黃信箋與實踐交織,他們讀懂:家書中的家國情懷是民族精神密碼,青年的傳承,便是對先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