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團隊踏入暑托班,開啟一段與孩子們相伴、與教育共成長的旅程。團隊成員懷揣著助力孩子暑期學習、傳遞知識溫度的初心,投身暑托班作業輔導工作,原以為只是簡單的知識解惑,卻在作業本的字里行間,邂逅意想不到的教育真諦。
初入暑托:難題接踵,輔導遇困
初入輔導場景,難題如潮水般涌來。三年級小朋友“的地得”混淆不清,五年級小女孩做數學應用題總遺漏條件,還有男孩面對作文稿紙,鉛筆懸停十分鐘難以下筆。志愿者們手持紅筆,逐字修改、放緩語速講解,滿心期待能為孩子撥開迷霧,可換來的卻是孩子們愈發緊鎖的眉頭。小朋友對著圈出的錯字發呆,小女孩反復擦拭算式,橡皮屑堆積如山,這一幕讓志愿者們意識到,傳統的直接糾錯模式,或許并未抵達教育的核心,反而給孩子增添了壓力 。
思維轉變:從直接糾錯到尊重思維
轉機出現在一個平凡午后。志愿者蹲下身子,查看一位小朋友的日記,“小鳥地唱歌”的表述被圈出,正欲講解語法時,孩子小聲反:“小鳥唱歌時就是在地上跳來跳去呀。” 這瞬間的“交鋒”,讓志愿者愣住,而后順著孩子思路望去,發現“地”字背后,是孩子對世界獨特又珍貴的感知。那天下午,語法規則被暫且擱置,取而代之的是關于小鳥唱歌模樣的趣味聊天。最后孩子笑著改成“小鳥在地上唱歌”,字里行間的雀躍,比語法正確更動人,也讓志愿者初次觸摸到“守護孩子獨特思考”的教育微光。
引導成效:自主思考,成長綻放
這次經歷后,輔導方式的轉變悄然發生。輔導小女孩數學題時,志愿者不再直接點明漏看條件,而是以“若你當小老師,會提醒同學注意哪個詞”引導。孩子讀題三遍后,猛地拍腦門:“‘平均’兩個字很重要!” 看著她自主畫出重點,志愿者明白,引導思考比給予答案更具價值。寫作文犯難的男孩,也在志愿者“先找畫再思考”的建議下,開啟創作新路徑。他畫夏夜螢火蟲、爺爺蒲扇,再將畫面轉化為“螢火蟲提著小燈籠找朋友”的句子,眼睛亮得似落滿星星。原來文字門檻前,繪畫能成為搭橋的石板,讓孩子順利跨越,這讓志愿者深知,教育需因勢利導,用孩子熟悉的方式叩開知識大門。
離別收獲:作業間悟教育,記憶里藏成長
一周暑托班輔導漸近尾聲,孩子們的作業本悄然蛻變。紅筆痕跡減少,自創符號增多,音符標注易錯字、算式旁畫小笑臉,男孩作文本里夾著插畫,每一頁都滿是溫度。志愿者翻閱這些作業本,恍然大悟:教育從不是把標準答案生硬填進空白,而是守護獨一無二的思考痕跡,讓孩子在自主探索中,長出屬于自己的知識枝葉。
離別時刻,一位小朋友遞來畫著“老師看懂我的小鳥”的紙條,字跡歪扭卻飽含真誠。這個夏天,志愿者本想填滿作業本空白,最終卻是孩子的字跡,填滿了他們對教育的理解。錯題里藏著天真,困惑中萌動思考,這些才是成長最珍貴的注腳,是教育路上最該珍視的寶藏。
志愿者們在暑托班的日日夜夜,從手忙腳亂到從容引導,從執著答案到守護思考,完成了教育認知的蛻變。他們見證孩子在錯誤中掙扎、在引導下覺醒、在創作中閃光,明白教育是一場雙向奔赴,孩子收獲知識與成長,志愿者收獲教育的真諦與心靈的觸動。此次暑托班作業輔導,于孩子是暑期學習的助力、思考力的滋養;于志愿者,是教育實踐的課堂、教育理念的重塑。它讓大家看到,教育不必是刻板的灌輸,而是以尊重為底色,以引導為畫筆,描繪孩子獨特的成長畫卷。
未來,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團隊將帶著這份暑托班收獲的教育啟示,繼續投身各類教育服務活動,把守護孩子思考、激發自主成長的理念傳遞下去。期待更多人關注暑托班里的教育細節,從這些微小互動中,汲取教育智慧,讓更多孩子在尊重與引導中,奔赴充滿創造力與生命力的未來,也讓教育真正成為點亮心靈、滋養成長的永恒事業。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團隊,以暑托班作業輔導為契機,書寫了一段關于教育覺醒與成長的故事。他們用行動詮釋,教育的魅力在于尊重孩子獨特性,守護思考痕跡。愿這樣的暑托班實踐更多涌現,讓教育回歸本真,讓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被溫柔以待,讓教育者在陪伴中持續領悟教育的深邃與美好,為培育有獨立思考、有純真心靈的新時代少年,注入志愿力量與教育溫情,讓暑托班成為孕育教育新思考、催生成長新可能的溫暖搖籃,在歲月長河中,流淌出更多滋養心靈、啟迪未來的教育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