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的志愿者們走進暑托班,開啟了一段非遺傳承的志愿之旅。當暑托班的鈴聲在夏日校園里準時響起,不同于常規知識講授,志愿者們帶著書法、藍印花布、《國家寶藏》紀錄片等非遺文化寶藏,踏入孩子們的世界。在這段時光里,墨香、靛藍、歷史厚重交織,讓“傳承”從抽象概念,變為孩子們指尖觸碰、眼里觀察、心中感悟的鮮活存在。
非遺啟幕:志愿者攜文化寶藏進校園
書法課上,志愿者與暑托班書法老師攜手,領孩子們進入漢字天地。毛筆竹桿、墨汁清香,成為孩子們對書法的初印象。小朋友們從基本筆畫學起,感受中華書法韻味。有男孩橫畫不規整,卻在宣紙畫出帶弧度線條,稱“風吹過的樣子”;女孩在“和”字右側添笑臉,解“和氣就是要開心” 。這些童真創作,是對書法規則的初嘗突破。起初握筆顫抖、眼神緊盯筆尖的他們,一筆一劃間似與千年前書寫者對話。正如老師所言,不苛求橫畫筆直,是讓孩子體會漢字溫度,這溫度隨墨香,在孩子心里種下對傳統文化熱愛的種子,讓古老書法在童真創意中尋傳承新可能。
筆墨與藍靛:非遺技藝里的童真創想
藍印花布課堂,是靛藍色文化感知之旅。調漿染布時,石灰與藍靛混合的奇妙反應,讓孩子驚喜,他們把這過程想成“傍晚天空掉進盆里” 。傳承技藝時,孩子創意讓藍印花布煥新。有人在布角拓小腳印,叫“我們走過的路”;有人讓染漿暈開,笑說“云朵在布上睡覺” 。志愿者看孩子擺弄藍白圖案、專注操作,明白非遺傳承不是復制,而是讓古老技藝接當代心跳。像“會說話的布”團扇,將傳統與現代審美結合,讓先民智慧在孩子創意實踐里,找到傳承路徑,使藍印花布從博物館展品,變為走進孩子生活、激發靈感的文化符號。
《國家寶藏》放映互動,為孩子打開歷史文物大門。影片里文物修復師講青銅鼎故事,好動男孩舉手問“花紋是不是古人畫的畫”;討論文物歷史,孩子接連拋出“為啥把字刻石頭上”“玉琮像不像天上星星” 等童趣又有思考的問題。影片結束,女孩用橡皮泥捏“迷你鼎”刻自己名字,說要讓它“成寶藏” 。這讓志愿者看到,歷史于孩子而言,不再是課本里遙遠數字,而是可通過影像觸摸、雙手創造、心里扎根的文化記憶。《國家寶藏》搭建橋梁,讓文物從博物館展柜,走進暑托班課堂,成為孩子愿了解、探索、賦予新意義的載體。
光影對話:文物故事點燃探索欲
這段暑托班非遺志愿活動,讓志愿者領悟文化傳承真諦。它不是單向知識輸送,是雙向文化交流。志愿者帶孩子進非遺與歷史世界,孩子用童真感知力,打破傳承邊界。書法課上創意筆畫、藍印花布上腦洞圖案、觀影后童趣疑問創作,都證明文化傳承活力,藏在古老智慧與當代生活相遇瞬間,藏在孩子觸摸、賦予傳統新意義的小手中。
傳承之悟:雙向互動里的文化新生
當孩子舉著書法作品、藍印花布創作“迷你鼎” ,自豪宣稱“這是我們的文化”時,志愿者看到傳承最生動模樣。它不在博物館玻璃柜、厚重典籍,而在暑托班課堂,在孩子與非遺接觸瞬間,在因好奇探索、因熱愛創作的行動里。這些小小身影,正成非遺傳承新生力量,帶著對傳統文化的懵懂喜愛,走向未來,讓非遺在代際傳遞中生長、鮮活。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的志愿者們,在暑托班的非遺志愿之行,是文化傳承生動實踐。他們以非遺為媒,為孩子打開傳統文化之門,讓古老智慧在童真世界生根。這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文化基因延續。期待更多此類志愿行動,讓非遺走進更多孩子生活,讓傳承火種在年輕人手中更熾熱,讓非遺明珠在新時代更耀眼,照亮傳承征途,讓每個孩子成傳承參與者、創造者、傳播者,讓非遺活在當下、走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