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探索藝術賦能鄉村人居環境提升的創新路徑,近日,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學院"藝筑溪山"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湖州安吉縣大溪村,開展實地調研與設計實踐。團隊以"生態筑基·藝術賦能"為核心,通過村落景觀改造、文化空間活化及村民參與式設計,系統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模式,助力鄉村實現"環境美"與"人文美"的有機統一。

圖為團隊合照。
(一)實地勘測 采集基礎數據
實踐團重點為天荒坪鎮香爐山區域的廢舊垃圾房進行深入調研。通過與大溪村村助理姚洋交流,了解改造項目旨在利用當地竹資源,將廢舊垃圾房打造為“鄉村多維度接口綜合體”,實現從廢棄空間到價值樞紐的轉型。實踐團成員分別圍繞廢舊垃圾房的外部位置環境、建筑尺寸和內間布局等進行測繪。同時利用無人機航拍等技術對廢舊垃圾房周邊自然環境進行基礎數據、照片及視頻資料等采集。

圖為垃圾房周邊環境。傅子瑄 供圖。
(二)創意設計 探索空間再生
基于前期調研成果,實踐團從宏觀聯動自然和微觀內部轉化兩方面系統性改造垃圾房,以創意工作室的方式進行規劃設計。建筑首層規劃為開放式工作室,配備直播設備,可供村民開展線上營銷;首層延伸的拓展空間設計為多功能展示廳,既可展示當地竹藝手工藝品,又能作為農產品展銷窗口;頂層打造全景觀景平臺,通過竹質樓梯與村道自然銜接,打造網紅打卡點。通過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建筑的地理優勢,既保留了建筑歷史記憶,又賦予其新的時代功能,將其打造成為連接外來游客與村莊內部的重要媒介。

圖為垃圾房改造前(1)。陳妍凝 供圖。

圖為垃圾房改造前(2)。陳妍凝 供圖。

圖為青創空間規劃設計。
實踐團通過實地考察、建筑測繪等多種方式,基本了解安吉大溪村廢舊垃圾房的實際情況和周邊生態環境的具體實情。結合專業知識,以創意工作室的方式對垃圾房進行合理規劃設計,為后續廢舊垃圾房改造相關項目設計和項目落地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文/郭修禎、朱偌彤
圖/陳妍凝、傅子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