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規劃繪就共富路,產村雙興向未來”大學生暑期調研實踐團,走進浙江省天臺縣龍溪鄉天柱村,期盼在這片青山葳蕤、云霧繚繞的生態美麗茶園中解開鄉村振興的密碼。
天臺縣龍溪鄉天柱村由柱峰村、井坑村、安基村調整合并而成的,本次實踐團調研原柱峰村。在該自然村內居住著68戶人家,他們的生產生活仍以小家庭個體戶為主,由于天柱村及周邊受飲用水源保護影響,發展受限制,村民經濟來源頗為單一,近80%的收入依靠農副產品或簡單加工勞作。村內青壯年勞動力流失,人口老齡化嚴重,生活節奏緩慢,信息渠道閉塞,供需端對接困難;盡管居住條件逐步改善,但整體依舊帶著傳統鄉村的印記。而葉占形書記也正積極探索破局之法,不僅兜底村民茶青收購、為留守勞動力變現提供途徑,更積極引進民宿,促進村內多維度產業發展,天柱的振興圖景已現雛形。
實踐團走家串戶,傾聽隱于青山云霧間的村民之聲。在村中調研發現,村民在三個年齡段具有典型統一特征:40至60歲的中年村民以種地、種茶、制茶為生計;60至80歲的長者仍扎根土地,養蜂,采摘打包高山蔬菜; 80歲以上的低保老人靠制作手工藝品補貼家用。這三個年齡段的村民,用各自的生命絮語勾勒出高山村落的生存圖景,各自懷揣著對村莊的記憶、惆悵與期盼。

圖 1 實踐團前往村莊調研
一次巷口親切的照面,帶領實踐團走進了年逾八旬的牛寶林老人家中。這座磚石砌就的四合院,承載了他與老伴的四時生活;屋后坡地上零星栽植的老茶樹,化作春云夏雨悄然的饋贈。牛爺爺年年親手采摘鮮葉,用自家鍋爐炒制為茶葉成品以饗家人。縱使茶葉產量微薄,炒制鍋爐條件落后,牛爺爺仍把自家茶葉視若珍寶,驕傲地從冰箱拿出今年新制的綠茶,為我們特意沏上一壺剛炒不久的綠茶,色澤清亮,茶香清苦而回甘悠長,茶氣氤氳,仿佛凝結著他一生勞作的清苦而又沉靜堅韌的日常。

圖 2 牛爺爺炒制的茶葉
近年來,在村中葉占形書記兜底茶青收購的幫助下,牛爺爺攢齊資金翻修老屋,不僅重新粉刷墻面、加固屋頂,還添置了熱水器與電視,牛爺爺與實踐團成員對坐于飽經歲月的方木桌邊,品味著絲絲清貧而溫暖的情誼,感受著鄉村歲月靜水深流中的回韻悠然。

圖 3 牛爺爺與實踐團
葉大娘今年58歲,三十年前從外村遷入,如今獨居于村東一處小院。院落雖小,卻承載著她多年對土地的執著與勤勞付出。她在屋后田里種植本地芋頭,該品種適應性強,不依賴農藥和化肥;加之,葉大娘順應節氣、對其細心管護,芋頭產量雖有限,但口感細糯,深受鄰里喜愛。除了芋頭,她還在屋后坡地上種植少量高山蔬菜,主要為茄子和青椒,依托山地優越自然條件,蔬菜長勢良好、品相俱佳,在村干部與外界搭橋接線的幫助下,這些蔬菜成為了她補貼家用的重要來源。多年來,葉大娘憑一己之力,將有限資源經營得井然有序,其耕作方式雖顯簡單,卻是鄉村自給自足生產模式的真實縮影。個體與土地間的緊密聯結,昭示著鄉村振興進程中“產村融合、就地自養”路徑的深遠價值。
圖 4 葉大娘展示她種植的芋頭
葉大叔今年55歲,常年在村旁山林間養殖土蜂,依靠售賣蜂蜜補貼家用。他未將產品投放市場或借助網絡推廣,而是在自家門墻上手寫“土蜂蜜出售”與聯系電話,供路過游客自行聯系購買。其蜂蜜質量優良、色澤清亮、口感純正,然而因其只收現金、不設電子支付形式,加之銷路不穩定,銷量始終有限。其蜂蜜來源天然、因古法采集,卻難以突破信息與渠道壁壘,始終停留在“等人來買”的被動狀態。這種只依靠過路游客、口口相傳的銷售方式,反映出部分傳統農戶在現代流通體系中的邊緣化現狀。面對數字化、統籌化浪潮的推進,這樣的個體實踐對鄉村產業體系完善與技術普及提出了新要求。


圖 5 葉大叔與實踐團
在村尾的獨棟小洋樓里,43歲的葉大哥剛結束茶園勞作,其24歲的女兒在城里做西餐廚師,父女相隔兩地,只在逢年過節才見上一、兩面。葉大哥有兩片地,一片種植了本地特色的黃茶,另一片種植了從山中移栽來的獼猴桃,在閑暇之余,葉大哥還會上山采摘野生的梨、楊梅和桃子等水果供自己食用。葉大哥對此表示,并不是沒想過賣農貨補貼家用,鄉里村里的干部們也積極為產品銷售牽線搭橋,但是苦于產量無法保證,無法成系統的售賣,同時也因不會使用手機銷售而只能自己消化。在走訪完葉大哥后,我們發現,女兒進城務工只是青壯年外流導致"留守空巢化"的縮影之一,葉大哥自身則掙扎于鄉村發展的典型矛盾——汗水浸潤的辛勤勞作與不成正比的微薄收益——映照出"自產自銷為主、經濟鏈條脆弱"的生存狀態。那些竹簍里的野生梨、楊梅與桃子,本是自然的慷慨饋贈,卻因與時代脫節,銷售渠道閉塞而囿于自用范疇。

圖 6 葉大哥與實踐團
訪談中,村民致富與團圓的期盼,與農產銷路閉塞、青壯年進城務工的困境交織,為實踐團指明了破局方向。團隊從身邊事著手,通過抖音、小紅書、b站及微信公眾號發布視頻與報道,做系列宣傳打響名氣;同時,調研在明確村民具體需求的基礎上,由需求落實到規劃。撰寫新聞稿,推介天柱的風土人情、美景及茶香特產。值得一提的是,村中最年長的老人今年已103高壽,在這青山綠水之中,村民們有著自己的養生之道。
在葉占形書記的帶領與實踐團的助力下,天柱村宣傳增銷的振興未來已啟航。當末端銷售鏈被激活,鄉土資源成為增收活水,空心村重現煙火氣;老人安享物質贍養獲得心靈呵護,柱峰茶園的茶香與共富理念向外輻射——這座曾被云霧深藏的山村,終將在“產村雙興”的實踐中,讓 “生態宜居、共同富裕” 從愿景照進現實。而本次調研積累的經驗與方案,也將為山區 26 縣的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天柱模式”。

圖 7 實踐團合影
文字/周雨暄 白晉瑜 董融融 謝雨瑛 尹泓驊
圖片/董融融 尹泓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