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東升社區(qū)兒童暑期全面成長,搭建多元發(fā)展的成長舞臺,7月6日,常州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夏日螢火”志愿團隊帶著2周的公益教育實踐計劃,為東升社區(qū)的兒童編織了一段知識、陪伴、成長相交織的溫暖記憶。團隊深入調(diào)研社區(qū)兒童需求,從安全防護到心靈滋養(yǎng),從生活技能到文化傳承,這場以“以愛育童,以智啟夢”為底色的旅程,不僅讓孩子們收獲了技能與自信,更讓青春力量在實踐中扎根,為社區(qū)公益教育探索出一條“有溫度、有創(chuàng)意、有實效”的新路徑。
安全課堂:童心守護力,安全新姿勢當安全教育遇上科技創(chuàng)意,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們以情景浸潤為核心,打造沉浸式安全課堂:動畫短片化身安全向?qū)В萌の秳赢嫴鸾庥秒姟⑾乐R,互動PPT、3D模型拆解讓知識“活”起來,通過體感交互掌握逃生技能,同時,借助安全能量銀行激勵體系,勛章兌換、提案設計將防護意識“種”進心里。
當安全知識轉(zhuǎn)化為可觸可感的成長體驗,當孩子們從“被動聽講”變?yōu)?ldquo;主動守護”,稚嫩的生命便多了一層堅實的鎧甲!
心靈課堂:情緒有光會表達,心靈花園共耕耘心理健康課程以“認識情緒、表達情緒、管理情緒”為脈絡,志愿者老師帶著孩子們從幾個流行的網(wǎng)絡表情包切入,引導孩子們說出自己在什么時候會有情緒。在趣味互動中,孩子們逐漸讀懂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密碼。隨后,老師結(jié)合“被搶玩具后如何說”“和朋友吵架了怎么辦”等生活場景,手把手教“深呼吸調(diào)節(jié)法”:“像吹氣球一樣慢慢吸氣,數(shù)到5;再像吹蠟燭一樣輕輕呼氣,數(shù)到8”,還通過角色扮演練習“非暴力溝通四步法”:“我看到…我感覺…因為我需要…請你…”。當曾經(jīng)只會哭鬧的孩子能平靜說出“我有點難過,因為你沒和我商量就拿走了畫筆”,當害羞的女孩學會用“我希望”代替沉默抗拒,當情緒從“洪水”變成“清泉”,課程便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情緒有力量,表達有方法”的種子,助力他們在成長路上更從容地接住每一份心情。
生活課堂:生活獨立小技能,成長閃耀大瞬間午后的陽光透過教室窗戶,在地板上灑下一片暖黃。志愿者吳老師搬來小桌板,桌上整齊擺著疊得方方正正的校服、一瓶洗手液和一個貼著卡通貼紙的醫(yī)藥箱——“今天我們學會‘自己生活’!”疊衣服環(huán)節(jié),王老師先示范“折衣領、對齊邊、收袖口”的口訣,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衣服疊的板板正正。學習七步洗手法環(huán)節(jié),吳老師打著節(jié)拍唱:“掌心對搓,手背相揉,手指交叉搓一搓……”泡沫沾滿孩子們的指尖,他們互相檢查指縫,爭著當“最干凈小標兵”。最讓孩子們眼睛發(fā)亮的是醫(yī)藥箱——碘伏棉簽、創(chuàng)可貼、體溫計整整齊齊躺在格子里,吳老師用模擬傷口演示:“擦傷要先沖水,再用棉簽消毒,最后貼創(chuàng)可貼。”孩子們跟著步驟認真練習……這些藏在生活褶皺里的技能,正悄悄變成他們獨立的底氣——“原來我能照顧自己!”
文化課堂:節(jié)氣根脈追憶人,傳統(tǒng)文化活傳承當二十四節(jié)氣從泛黃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蘇醒,我們從物候觀察、詩詞浸潤、民俗實踐三個維度,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課程以立春“咬春”為起點,帶學生用舌尖感受韭菜盒子的鮮嫩,體會“助益陽氣”的古老智慧,又在清明細雨中,通過制作青團、書寫家書,將“慎終追遠”的哲思融入指尖的溫度。當孩子們能用二十四節(jié)氣解讀《齊民要術》的農(nóng)諺,體會古人的時令巧思時,那些曾泛黃的典籍便不再是“標本”,而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創(chuàng)意課堂:廢品新生,變廢為寶清晨,志愿者帶著廢紙杯走進了社區(qū)活動室,在孩子們期待的目光下,開始了今天的課程——變廢為寶。先從變廢為寶的意義講起,從“少砍一棵樹”到“讓地球更干凈”,簡單的話語讓環(huán)保的小念頭悄悄冒芽。然后便開啟了手工課的篇章,聚焦“廢物利用”,教孩子們用廢紙杯編織花籃。材料一一擺上桌:洗干凈的廢紙杯、繩子和膠水。
志愿者結(jié)合視頻演示教學,動手能力強的孩子看幾遍就做好了,舉著花籃給志愿者看,還主動幫助不太會做的小朋友們。最后,在志愿者的耐心講解和做的快的小朋友的幫助下,所有孩子都完成了小花籃。當一個個獨特的紙杯花籃誕生,孩子們舉著作品歡呼,“原來廢品能這么有趣!” 歡笑聲里,環(huán)保不再是口號,而是“變廢為趣”的實踐,是“創(chuàng)意讓舊物重生”的驚喜。
運動課堂:少年活力趕朝陽,青春汗水藏勇氣午后,孩子們聚集在舞蹈排練室,“運動日”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拉開了序幕。
兩人三足游戲中,孩子們兩兩結(jié)伴,用綁帶系住相鄰腳腕,喊著 “一二一” 的口號同步前行。過程中,既有配合默契、飛速沖刺的,也有步伐錯亂、笑倒在地的,歡笑聲不斷。袋鼠跳環(huán)節(jié),孩子們鉆進布袋,像小袋鼠般蹦跳著向終點躍進,摔倒了就爬起來繼續(xù),不放棄的模樣格外動人。比賽結(jié)束后,還有孩子意猶未盡,拉著志愿者一同加入,再比一場。
運動不僅強健了體魄,更讓友誼與勇氣在汗水里生根。
環(huán)保行動:分類知多少,守護綠色家園 “用過的作業(yè)本是可回收物,剩飯菜是廚余垃圾……”通趣味動畫、簡易圖示讓垃圾分類知識不再抽象。
課堂上,志愿者著重介紹了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類標準。時不時舉手提出疑問,“電池算什么垃圾?”“奶茶杯怎么分?”志愿者們一一耐心解答,還延伸講解了垃圾分類對減少污染、節(jié)約資源的積極作用。
課堂尾聲,通過搶答提問環(huán)節(jié),鞏固了孩子們的垃圾分類知識,不少搶答積極的小朋友獲得了環(huán)保小貼紙。這堂環(huán)保課,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綠色理念的種子,讓他們成為生態(tài)守護的小小踐行者。
余暉灑進教室時,孩子們用手繪的課堂故事、真摯的感謝擁抱,訴說著成長的欣喜。社區(qū)家長的感慨最樸實:“孩子念叨著支教的實驗、互動,這就是公益的價值。”對“夏日螢火”團隊而言,14天的陪伴不僅是一次公益實踐,更是一場與童心的對話——他們在孩子們眼中看到了對知識的好奇、對世界的熱愛,也在實踐中體會到“用青春力量點亮成長”的意義。
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夏日螢火”的故事或許會結(jié)束,但志愿精神與教育溫度已在童心中扎根。期待更多微光匯聚,照亮更多孩子的逐夢旅程——因為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每個夢想都該在陽光下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