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圣村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石梁鎮北部,村域面積9.28平方公里,村莊由慈圣、大竹園兩個自然村組成,總計308戶918人,這里不僅自然資源豐饒,更因其作為浙東唐詩之路進入天臺的第一站與千年紅朱柿產業而獨具特色。
慈圣村作為省教育廳重點幫扶村,正在多方助力下煥發新生。在省教育廳駐村干部吳磊的統籌引導下,村莊攜手浙江農林大學科技特派員金敏麗老師攜歷屆暑期社會實踐團,深挖唐詩文化與紅朱柿底蘊,設計改造文化禮堂等部分村內景觀節點與公共設施,并以李白小柿仙形象IP與紅朱柿為核心開發文創產品,讓詩路元素融入村容村貌,深耕“柿子產業+詩路文化+生態農業”融合發展路徑,構建文化賦能、產業造血、民生提質的共富生態。

圖 1慈圣村文化禮堂咖啡角/書吧

圖 2 慈圣村南入口節點
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規劃繪就共富路,產村雙興向未來”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化校地協同——依托省教育廳與浙江農林大學的幫扶合作基礎,錨定慈圣村共富工坊運營實效,通過調研古柿林、走訪山泉水工坊、對話駐村指導員村民,并與吳磊深入交流,結合教育廳幫扶資源與高校專業優勢,為落地設施長效運營、鄉土資源持續活化提供支撐,為鄉村振興注入高校智力支持。

圖 3 實踐團調研“柿柿如意”打卡點
第一站:天臺縣石梁鎮慈圣村文化禮堂
實踐團首站走訪唐詩之路景觀節點,實地考察往屆設計方案落地成效。這些融入詩路元素的景觀設計,不僅提升了村莊美感,更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成為展示慈圣村文旅融合形象的重要窗口。隨后,在省教育廳駐慈圣村農村指導員吳磊引導下,實踐團參觀村文化禮堂,通過實物展陳系統了解村莊發展歷程。

圖 4 吳磊帶實踐團參觀文化禮堂
座談會上,吳磊以“心系群眾、實干興村”的理念,結合駐村經歷開展紅色教育,讓成員深刻體會到:鄉村規劃必須扎根鄉土、貼合民生,方能真正服務村民。

圖 5 吳磊給實踐團開展紅色教育座談會
第二站:天臺縣石梁鎮慈圣村古柿林與農戶院落
實踐團深入慈圣村古柿林與村民院落,圍繞產業收入、村內變革及發展展望進行入戶調研。成員們手持問卷與訪談提綱,挨家走訪村民。首先聚焦村民生活實態,深入十余戶農家院落開展針對性調研,逐戶記錄村民收入構成。


圖 6 實踐團實地走訪慈圣村
通過與村民面對面交流,團隊不僅掌握了村內產業的一手數據,更捕捉到村民對“文旅融合能帶來實在收益”的迫切期盼,為后續規劃設計錨定了“接地氣、惠民生”的核心方向。


圖 7 實踐團走訪慈圣村
第三站:天臺縣石梁鎮慈圣村共富工坊
實踐團前往山泉水加工“共富工坊”,該工坊依托山泉水加工,借助“共富幫幫團”制度,整合各方力量,與臺州天梁飲水公司合作,打開了山泉水的市場銷路。隨后實踐團深入周邊農戶家中,聚焦水產業帶來的民生變化開展調研,為后續優化工坊運營、拓寬惠民覆蓋面提供了精準依據。


圖 8 實踐團調研共富工坊
總結來看,慈圣村的振興實踐,正是省教育廳幫扶引領、校地協同發力的生動縮影。吳磊指導員作為紐帶,串聯起教育廳的政策資源與浙江農林大學的專業力量;科技特派員金敏麗老師與實踐團則以“規劃賦能”為抓手,讓唐詩之路與紅朱柿的特色資源轉化為共富動能。從IP設計到設施改造,從產業調研到運營建議,每一項成果都凝聚著多方合力,既彰顯了教育廳幫扶的精準性,也體現了高校服務鄉村的實效性,更為 “產村雙興” 提供了可復制的協同樣本。
此次實踐,成員們不僅在古柿林調研、山泉水工坊走訪中,看到了省教育廳幫扶下“共富工坊”的實效,更在吳磊指導員結合駐村經歷開展的紅色教育中,深刻體會到教育廳 “心系群眾、實干興村” 的幫扶初心。這也讓團隊愈發堅定:要將共產黨人扎根鄉村的堅韌精神,融入“規劃繪就共富路,產村雙興向未來”的青春實踐!帶著村民對“紅朱柿能賣得更遠”的期盼、吳磊指導員對“校地合力出實效”的囑托,實踐團將以專業所長持續優化設施節點后期運營方案,推動唐詩文化與柿子產業深度融合,讓高校智力精準對接教育廳幫扶資源,為慈圣村共富之路注入更持久的青春動能。

圖 9 實踐團合影
文:周雨暄
圖:陳妍凝,彭博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