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蟬鳴里,暑托班成為城市里一道溫暖的風景線。2025年7月21日,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甬軌文樞小分隊派出幾名志愿者,與石亦柔、賈芷晴、林知筱、梅滿園、黃元杰5位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話,聆聽他們關于暑托班的“成長日記”,解碼暑期托管如何為童年注入繽紛色彩。
快樂源泉:游戲與伙伴織就的夏日記憶
“上次男老師帶我們玩飛盤游戲,分組對抗特別有意思!”二年級的石亦柔眼里閃著光,飛盤分組賽的歡樂場景仍歷歷在目——兩組輪流投擲,被砸到的人要到“界外”,最后比拼剩余人數。這種充滿童趣的對抗游戲,讓暑托班的午后充滿歡笑。
同樣沉浸在互動樂趣里的,還有剛入班兩天的林知筱。“和新朋友下棋最開心,在家沒人陪我玩。”這位即將升三年級的女孩坦言,暑托班的社交時光,填補了暑期的孤單。梅滿園則偏愛手工課的熱鬧:“和小伙伴一起做粘土,大家的笑聲能傳到走廊里。”賈芷晴在美術課上畫出滿意的漢堡,黃元杰在活動課上自由創作,這些專屬暑托班的互動場景,讓孩子們的暑期告別“電視陪伴”,被笑聲與協作填滿。
成長驚喜:課堂之外的知識與技能
暑托班的意義,不止于“托管”,更在于“成長”。石亦柔驕傲地展示學到的折紙技巧:“老師教的折鳥嘴特別難,網上都搜不到,學會了能表演給朋友看!”她還接觸到皮影戲知識,“爸媽從不跟我講這些”。賈芷晴則對古典文化課印象深刻:“皮影、京劇這些,家里沒人教,暑托班能學到。”
黃元杰的收獲更顯多元:“畫畫課上學了人體器官,手工課會折太陽,還有心理健康知識!”從折紙到科學,從藝術到心理,暑托班為孩子們打開了課堂外的知識之窗。梅滿園在課堂上了解到“鳥為什么會飛”,知識的種子在輕松的氛圍里悄然萌發。
家庭“減壓閥”:從孩子視角看負擔減輕
當被問及“是否減輕家長負擔”,孩子們的回答真誠又暖心。石亦柔的外公骨折,外婆需兼顧照顧與家務,“我來暑托班,外婆不用從外公家跑到我家,能輕松點”。黃元杰提到78歲的外公:“以前暑假他得做飯管我,現在我在暑托班吃飯、學習,外公能歇歇了。”
賈芷晴直言“喜歡暑托班是因為沒有媽媽管了”,看似俏皮的回答,實則體現出暑托班對家庭壓力的減輕作用。林知筱雖覺得父母“沒我起得早”,但也認可暑托班讓自己“不無聊”,間接減輕了家庭陪伴的隱性壓力。
童言童語:對暑托班的“未來提案”
孩子們的期待,藏著最純粹的成長渴望。石亦柔和梅滿園希望增加親子活動:“像幼兒園運動會那樣,和爸媽組隊用瑜伽磚比賽!”賈芷晴渴望更多戶外體育課:“一直悶著會感冒,不多運動長不高。”林知筱想念去年的“大房間”:“那個像跳舞房的地方,想再去自由玩。”黃元杰則期待“自由一點的課”:“比如出去春游,看看外面的風景。”
這些童言童語,為暑托班的優化提供了鮮活方向。當教育者俯身傾聽,暑托班便能從“剛需托管”升級為“成長樂園”。暑托班的意義,在孩子們的笑臉上、在手工成果里、在與伙伴的擊掌中靜靜流淌。它不僅為雙職工家庭撐起“暑期保護傘”,更成為童年的“魔法樂園”。未來,當這些“童言提案”被聽見、被實現,暑托班將繼續書寫更多關于成長、陪伴與快樂的夏日故事,讓每個孩子的暑期都如夏花般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