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煙臺大學建筑學院果心助“藝耘阡陌?彩助農興”社會實踐隊于2025年7月13日,走進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春田里休閑農場,聚焦特色西紅柿產業,通過生長特性觀測、種植設施研究與產業文化挖掘,以專業實踐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春田里休閑農場占地約300畝,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憑借有機種植與多元經營模式,不僅在果蔬種植上形成規模,更融合休閑觀光、親子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成為當地農旅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也帶動了周邊鄉村經濟發展。實踐隊聚焦農場特色西紅柿產業的發展成果,專程前來開展調研,為深挖產業價值、助力鄉村振興積累第一手資料。
田間觀測,解密西紅柿生長脈絡
實踐隊深入農場的西紅柿種植大棚,重點考察“粉冠”“普羅旺斯”“千禧”等主流品種的生長特性。隊員們俯身記錄幼苗期莖稈日生長量,觀察開花坐果期的自然授粉成功率,測量不同光照時長下果實著色均勻度,系統整理出18項關鍵生長指標。從苗期晝夜溫差調控到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檢測,每一個生長環節都被詳細記錄。尤其針對“千禧”櫻桃番茄的穗果數與單果重關聯數據,為后續將西紅柿的植物學特征轉化為創意設計元素提供了扎實的科學依據。
設施研學,探尋科學種植之道
依托建筑學院專業優勢,隊員們對農場現代化西紅柿種植設施展開精準測繪與分析。他們用專業儀器測量連棟大棚的脊高、跨度,繪制智能溫控系統的傳感器分布圖譜,深入研究“高壟栽培+熊蜂授粉+滴灌追肥”的一體化種植模式。數據顯示,這種模式能使西紅柿畝產提升30%,農藥使用量減少40%,讓隊員們真切感受到科技賦能農業帶來的高效與生態雙贏。
全鏈挖掘,打撈紅果文化記憶
實踐隊圍繞西紅柿產業全鏈條開展深度調研,走訪15戶種植農戶,詳細記錄從育苗、定植、整枝打杈到采收、分揀的全過程。在與有著30年種植經驗的王大叔交流中,隊員們收集到“清明下種,芒種定植”等農時節令口訣,以及西紅柿醬古法制作、番茄宴的民俗傳說。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文化元素被系統梳理,以圖文、影像形式構建起完整的產業文化檔案,讓西紅柿產業在產量之外,更增添了濃郁的人文底蘊。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不僅掌握了西紅柿種植的關鍵技術,更挖掘出其背后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目前,實踐隊已著手將西紅柿的圓潤果形、葉片紋理與民俗故事融入創意設計,計劃開發系列西紅柿主題文創產品。下一步,團隊將繼續深化調研成果,以文化創意為紐帶,助力提升鄉村產業的品牌辨識度與附加值,讓如西紅柿這類的“紅色果實”成為鄉村振興的增收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