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寧波市海曙區教育局辦公室,訪談者的提問與窗外的蟬鳴交織。面對出生率持續走低的“寒流”,教育科負責人以清晰的改革路徑回應困境,言語間沒有遲疑,只有對教育公平與資源優化的堅定追求。

少子化下的“三箭齊發”:精準調控資源布局
“關停撤并、新建擴容、置換升級——這是我們的破局三式。”負責人用三個關鍵詞概括應對策略。2024年暑期,海曙區率將先淘汰19家低端民辦省三幼兒園;同步推進“每年3-4所大型公辦園”建設計劃;更創新性實施“老園置換”:將生源枯竭的老城區幼兒園移交政府改建養老院,剩余幼兒分配到附近分園,原幼兒園團隊整體遷入新園區。“高塘新村等片區已完成6所公辦園置換,教師隊伍零流失。”這種動態調整機制,使全區公辦率達70%,正穩步邁向省定90%目標。

托育困局與戶籍全面放開入園的保障
“我們公辦園托班覆蓋率已達100%,但實際入托僅1000余人,不足適齡群體的15%。”負責人直言困境。面對家長觀念滯后、老人帶娃傳統等問題,海曙區選擇“觀念破冰”:通過社區宣講、科學育兒講座轉變家庭認知。“托位空置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當家長意識到集體環境對兩歲兒童發展的價值時,轉機自會到來。”“我們海曙區已經沒有一家公辦幼兒園對戶籍有要求了。”幼兒的入園不受地區、戶籍的限制,在集團化幼兒園的統一管理下,人數過多的主園區也有分園來承擔一定的名額,幼兒的入園有著“雙重保障”。
融合教育:有限實踐中的清醒堅守
針對特殊兒童教育,全區僅設望同幼兒園、流景幼兒園2個融合班,由達明學校招生,配備特教資源教師,全區有10個幼兒園提倡資源融合。“我們堅持專業邊界:接收無攻擊性的輕癥自閉癥兒童,但拒絕‘形式融合’。”負責人提及一次教訓:某發育遲緩兒童因中斷外部干預導致融合失敗。“今后將建立‘雙軌監督’機制,強制要求家長配合專業機構干預。沒有家園共育和專業支撐的融合是危險的。”

教育本質:讓童年回歸“綁褲子”的尊嚴
“現在孩子累得連發呆都是奢侈,玩之前還要寫一個計劃!”負責人痛陳教育異化現象。她以女兒成長經歷為例強調核心素養:“幼兒園該教的是自己吃飯、冬天綁好褲子——這些比背古詩重要百倍。”面對家長“幼兒園小學化”的焦慮,她直言根源在小學教育超前教學:“當一年級只剩3個孩子沒學過拼音時,幼兒園怎能不卷?教育需要回歸年齡本質:什么樣的年紀就做什么樣的事。”
洪流中的“掌燈者”
從民辦園關停到公辦資源整合,從托育空置困局到融合教育邊界探索,海曙區教育局以清醒的實踐直面少子化浪潮。當被問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時,負責人展現務實態度:“這取決于國家財力,但可以確信——孩子越來越少,我們更需把有限資源用在刀刃上。”成員祝同學表示:“教育的尊嚴并不在于填滿每一間教室,而在于我們是否愿意在資源緊縮的洪流里,仍替每一個‘少數’孩子守住童年該有的溫度。”正是教育者們的這份清醒與堅守,恰似驚濤中的燈塔,為每株“幼苗”照亮立足未來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