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業彤 報道 洪怡 攝影)為深度挖掘白霓古堰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踐行“農遺逐夢”的隊名使命,7月20日,武昌理工學院“農遺逐夢·青創領航 崇陽筑夢志愿服務隊”赴咸寧市崇陽縣白霓古堰開展實地考察,通過沉浸式探訪古堰結構、水流脈絡與農耕關聯,系統探尋這座千年水利工程承載的農耕智慧與活態價值。

當日上午,志愿服務隊抵達白霓古堰,在當地文保人員引導下開啟考察。隊員們沿堤壩前行,首聚焦古堰主體構造:歷經千年的堤壩由青灰色磚石砌成,磚石呈“品”字形錯縫拼接,既穩固又能緩沖水流沖擊。隊長張俊俯身觸摸被水流沖刷得光滑的青石,“這種唐代就地取材的工藝,不用水泥卻能沿用至今,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農業智慧,與‘農遺逐夢’要挖掘的核心價值高度契合。”隊員們用相機記錄磚石細節,在考察手冊標注“唐代工藝,活態沿用”。
行至古堰中段,一組木質水閘引發關注。水閘雖經修繕,仍保留古法設計:閘身與水流呈30度夾角,閘板刻度旁刻有農耕節氣標注。隊員們觀察到,水閘可依季節調節分流——汛期水流沿閘身斜向排出以護堤壩,枯水期則通過閘板控制,確保灌溉用水精準入田。這種“因時制宜”的設計,讓隊員深刻體會到古堰作為“活態農業遺產”的價值:不僅是歷史見證,更在服務當下農耕生產。隊員們繪制水閘與農田關聯示意圖,將其與“農遺逐夢”的探索目標相聯結。
考察延伸至下游灌溉渠與農田。隊員沿青石板渠岸步行,見古堰分流的活水順渠流淌,水質清澈,流速均勻,恰好覆蓋沿岸稻田。田埂上,水稻長勢旺盛,根部泥土濕潤適度,顯見渠水滋養之功。隊員們站在田邊,直觀感受到“農遺”并非靜止古跡,而是融入生產的“生命系統”:古堰調水、渠載水流、水流潤田、田育莊稼,環環相扣間,盡顯農業文化遺產的鮮活生命力。
途中,隊員們將所見與隊名使命相聯:古堰既具灌溉防洪的實用價值,又承載水利技術、民俗記憶,恰是“農遺”的完整模樣。這些思考讓“農遺逐夢”的內涵在實地考察中愈發具體。
此次考察,團隊記錄古堰結構、水流規律等要點50余條,拍攝相關照片70余張,為梳理其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積累了扎實素材。
最后,記者采訪到志愿服務隊隊長張俊,他表示:“白霓古堰的考察讓‘農遺逐夢’從隊名化為可觸可感的實踐。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磚石與水流,更是古人與土地對話的智慧,是延續的農耕文明。這種‘活態傳承’正是我們追逐的方向,接下來會將考察成果轉化為科普內容,讓更多人看見農遺的當代價值——這便是‘逐夢’的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