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注]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2025年暑期,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青年學子奔赴祖國各地開展社會實踐,用實際行動上好社會實踐這門‘必修課’。”
——引言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7月10日,我們“紅色故事青年說”蘇州分隊小隊的成員造訪了坐落于太湖東岸的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隨著漸漸深入紀念館,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它宛如一座豐碑,靜靜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烽火歲月,也向世人昭示著共產主義戰士們的鋼鐵意志與鐵血丹心。
(圖1)團隊成員合照
我們懷著激動又敬畏的心情在館內參觀游覽。玻璃展柜中,新四軍戰士用過的生活用品、作戰工具整齊陳列。封封信件穿越時空,傳遞著戰士們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家國的深深眷戀;把把“漢陽造”步槍好像又上了膛,瞄準了來犯的敵軍。而模擬的太湖蘆葦蕩、通信船以及聯絡站等場景,更是將我們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似乎戰友就在我們身邊臥著,一動不動,緊繃著神經時刻注意著風吹草動。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新四軍太湖游擊隊戰斗的艱險與不易,不由得對革命前輩們產生了崇高的敬意。

(圖2)新四軍太湖游擊隊裝備
聽講解員說,1944年9月9日,因叛徒告密,正在沖山島上集訓的55名新四軍太湖游擊隊干部和民兵骨干,突然被300余日偽軍包圍。敵人在島上反復搜查,叫囂著要活捉“太湖司令”,企圖一舉撲滅太湖地區的抗日力量。當此之時,薛永輝等4名戰士隱蔽在蘆葦蕩里,掘蘆根、嚼生谷、飲蕩水、鉆棘藜,穿過種種險地,磨過段段艱辛。在沖山村民的掩護下,熬過了敵人兩天的合圍。在這二十天里,他們不僅面對著敵人時時刻刻的地毯式搜捕,還要忍受饑餓、潮濕和蚊蟲的叮咬,但他們從未放棄,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為太湖游擊隊奪取抗戰最后勝利保存了力量。這是如何的堅韌與執著?又是如何的一種對理想的堅守?他們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為了民族解放事業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

(圖3)蠟像還原的聯絡站
回顧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的歷史,從初建時的艱難摸索,到重建時的不屈不撓,再到擴建時的蓬勃發展,他們始終堅定地活躍在抗日救國的最前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輩們在太湖地區燃起了抗日的熊熊烈火,守護著每一方土地上的每一位百姓,讓侵略者的鐵蹄無法肆意踐踏。“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新四軍太湖游擊隊面對強大的敵人,毫不畏懼,堅守陣地,以頑強的斗志和無畏的勇氣,書寫著屬于他們的傳奇。

(圖4)隊員參觀紀念館
走出紀念館,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中不斷想起方才的種種場景。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閃耀的英雄事跡,那些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們,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這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突然想到我在團推優入黨會議上發言的結尾:
“(可以肯定的是,絕大多數黨員都是心中有黨,)但如果面臨關頭,擇 ‘利’與‘義’,擇‘生’與‘義’,是否還能存者,是非吾之所敢知也。文文山在《正氣歌》中說:‘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當今這個時代,‘窮’字絕對算不上,但如果真正到了這個關頭,‘節’是否還能生之?這是我們應該去認認真真思考的問題。”
我們懷著敬畏的心情離開了紀念館。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我們將銘記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和偉大精神,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向新時代奮斗。
(圖5)太湖遺船
注:題目出自北宋蘇舜欽的《水調歌頭·滄浪亭》,意思是:“胸懷著干一番事業的大志,如今正當身強力壯的年華,恥于投閑置散隱居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