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出生人口持續走低,幼兒園"一孩難求"現象日益凸顯。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在園幼兒較上年減500多萬,共減少幼兒園約21100所。幼兒園關停潮已漸漸從農村蔓延至城市。面對這場席卷學前教育行業的"生存危機",寧波市江北區通過公辦引領、民辦轉型和托幼一體的創新模式,率先探索出了一條幼兒園撤并與資源整合的新路徑。為了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幼兒園的轉型之路,7月14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小樹苗成長小分隊走訪江北區博雅幼兒園,記錄葉園長及其團隊在這場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破局智慧。
未雨綢繆:托育一體化的基因傳承
“托育一體化,是我們開園起就刻在基因里的理念。”面對幼兒園從民辦轉制為公辦的變化,葉園長語氣篤定。這份底氣源于她超前的實踐——幾年前,她掌舵的寧靜幼兒園(現已改名為博雅幼兒園)就作為江北區少有的“純托育園”進行了三年深度探索,對環境創設、教師言行、家長工作、師幼互動進行了精細研磨。這份寶貴實踐經驗,讓幼兒園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經受住了幼兒園的轉型和周邊幼兒園并入的考驗,已經成為博雅托育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了蒙氏理念與其他教學方式的無縫融合,恰與當前政府推進托幼一體化的政策導向相契合。

智慧破局:小班化精品化應對生源挑戰
出生率下降,招生難成為行業共同挑戰。博雅幼兒園的班級規模從高峰時的11個調整至如今的7個,葉園長卻從中看到了轉型契機:“我們擁抱‘小班化’。”班額降至25人左右,配足“兩教一保”,讓孩子獲得更精細的關注,教育質量顯著提升。
內修質量,外拓生等策略成就斐然,今年小班招生實現滿員。“現在是家長選我們。工作做在前,生源反而更穩。”葉園長的話語充滿自信。

融合之路:普特并行的專業實踐
《學前教育法》要求的普特融合,在博雅園是生動的實踐課。園內設有資源室,配備專業教具,利用蒙氏教室進行精細動作干預。葉園長團隊在能力范圍內接收特殊兒童,如輕度自閉癥、無攻擊性的孩子,目標是未來每班約有1名特殊需要兒童。
一個真實案例讓團隊深刻認識到專業支撐的重要性:一位中斷外部干預的智力發育遲緩孩子,在園融合狀況明顯惡化。經過與家長深入溝通,最終家校達成共識——孩子必須半天在特校接受專業干預,半天在普通園融合。“今后我們會‘監督’家長,確保孩子獲得內外結合的專業支持。”葉園長強調,“融合教育,離不開家園協同和專業支撐的雙軌并行。”

師者之道:情懷與專業并重
團隊教師對后輩的寄語直指核心:熱愛是源動力,主動鉆研;專業是基石,彈唱跳畫是基礎;筆頭是硬實力,課題、課程設計、論文能力在集團化發展中舉足輕重;踏實是通行證,帶好班、肯吃苦、積累經驗,“翅膀硬了自有話語權”。
最后,從民辦到公辦,從擴張到精品,從獨立到集團,從單一到托育融合再到普特融合……葉園長的“小院突圍”,以智慧與情懷,點亮每一棵“小樹苗”的成長之光,更為學前教育行業應對變局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與精神力量。寧波大學小樹苗成長小分隊將持續關注學前教育發展,在實踐中深化專業認知,服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