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上午,安徽師范大學生環學院赴蕪湖“江灣物語”濕地植物生態調研與教育本科生實踐團隊圓滿完成了為期六日的植物標本制作工作。在清源樓B316,百余份凝聚專業精神與生態情懷的植物標本被依次分類、掃描、建檔、封存,為后續圖鑒編纂與科普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精選植物標本展示。齊李順供圖)
百年變遷,訴說生態故事
團隊采集的物種不僅是普通的植物,它們每一種背后都有著自己的一個生態故事:十里江灣坐擁獨特的地理位置至蕪湖開埠以來便一直是繁華的象征,單位眾多、倉庫林立。然而這里也曾是十里江灣環境污染和非法活動的重災區,非法碼頭修造船廠等亂象叢生。如今生長在這里的植物,無不都是大自然為江灣生態恢復點的自然之贊。
百余標本出爐,展示“綠意圖譜”
此次標本制作成果豐碩,團隊共完成百余份高質量植物標本,其中精選30種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進行專業裝幀與規范標簽記錄,系統呈現以十里江灣濕地植物為主的植物多樣性與生態特色:
生活型多樣:涵蓋木本(如落羽杉)、藤本(如烏蘞莓)、草本(如蠶繭草)等多種植物形態;



生態意義突出:收錄了典型外來入侵植物(如空心蓮子草、鳳眼蓮)與關鍵本土物種(如蛇床、益母草);




生境覆蓋全面:既有挺水植物、漂浮植物,也涵蓋濕地邊緣的陸生伴生植物;
學術與美感兼備:每份標本完整展示根、莖、葉、花、果等器官特征,科學嚴謹、圖像清晰,具科研參考與美學觀賞雙重價值。
六日磨礪,凝聚青年的專業與熱忱
回望整個制作過程,團隊成員從野外精確采集、分類鑒定出發,依照標準流程完成植物標本的整理、壓制、烘干、防護、裝臺、標簽書寫與檔案建錄,步步用心、環環精細。
每一份標本都記錄著蕪湖十里江灣的生態縮影,也見證著新時代青年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
接續奮進,服務科普傳播新階段
標本制作圓滿收官,圖鑒工作已無縫銜接。團隊現已投入《十里江灣植物圖鑒》的編輯與排版任務,前期收集的實物標本和采集記錄將作為圖鑒內容的核心素材,為提升公眾生態認知、傳播濕地保護理念提供堅實支撐。

正如團隊所言:“植物圖鑒是紙上記錄的江灣生態,植物標本則是立體封存的濕地密碼。”我們期待,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一本兼具學術性、科普性與藝術性的濕地植物圖鑒早日面世,讓更多人走近十里江灣,讀懂它的綠色故事,共繪“生態江南”的美麗畫卷。
文/張志羽 徐志遠
圖/齊李順 徐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