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2025安徽師范大學生環赴蕪湖市十里江灣“江灣物語”濕地植物生態調研與教育實踐團隊迎來工作的收尾部分——植物圖鑒展示。經過多日細致打磨,團隊完成了常見植物圖鑒的排版優化與內容核校,確定最終模板并完成全部編排工作,為后續成果落地奠定堅實基礎。

(常見植物圖鑒封面。通訊員張志羽供圖)
回溯調研歷程,團隊成員曾頂著夏日暑氣深入十里江灣,完成了共30種植物的野外采集、標本壓制與信息記錄,為圖鑒編撰積累了第一手素材。而此次圖鑒優化工作,更是團隊對“科學性”與“美觀性”的雙重追求。
蕪湖十里江灣,這個在本世紀初還是非法小碼頭林立的環境治理“老大難”區域,現在卻也綠樹成蔭、生機勃勃。望著親自拍攝的植物圖片被匯集到一起,團隊成員感到由衷的興奮。
在內容層面,團隊對前期收集的植物圖片與分類信息進行“地毯式”再核實。從葉片形態、花朵特征到生長環境,成員們對照植物志文獻反復校驗,確保每種植物的拉丁學名、科屬分類、生態習性等信息準確無誤,力保圖鑒的科學嚴謹性。

(成員完善常見植物圖鑒。通訊員于夢娜供圖)
在呈現層面,團隊聚焦排版優化,通過調整圖文比例、統一字體風格、設計分區標識等方式,讓植物圖片與文字說明搭配更協調,既突出植物的自然美感,又方便讀者快速獲取關鍵信息,使圖鑒兼具學術價值與科普觀賞性。

(常見植物圖鑒內頁。通訊員張志羽供圖)
目前,團隊已初步完成涵蓋了47科136種植物的圖鑒工作并正式發往李治中老師處進行進一步核實鑒定。136種植物組成的大家庭,就是對蕪湖長江岸線專項整治工作成果的無聲證明;是濕地生態恢復的自然選擇。團隊成員表示,將根據反饋意見做好最后完善,期待這份凝聚著汗水的圖鑒能成為展示十里江灣生態多樣性的“可視化名片”,為濕地保護宣傳與生態教育提供有力支撐,讓更多人了解濕地植物的獨特魅力,共同守護江灣的生態之美。
文/斯比努爾·買合木提 徐志遠圖/張志羽 于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