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增強實踐大學生對家鄉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以更大力度激發青年創業就業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7月18日上午,高塘青年座談會在“碧海紅帆”綜合服務中心順利舉行。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受邀參與,與當地返鄉大學生齊聚一堂,圍繞非遺文旅開發、漁業產業升級、村莊建設提質等議題深入交流,積極建言獻策,為高塘島鄉的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一、開場暖場:鄉音牽情,鄉貌入懷
在座談會的開始,鄉團委書記邵書豪對大學生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鼓勵大家自由地表達意見,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出他們的青春和智慧。輕松的氛圍讓現場迅速活躍起來。組織委員姚委員隨后介紹了高塘島鄉的基本情況:1875年由三島圍墾而成,如今三五村、金高椅村等村落各具特色,紅美人、海鴨蛋等“五紅”產業已成為當地名片。詳實的介紹為后續討論打下基礎。
二、多維建言:直擊發展痛點,共獻青春良策
討論環節,大家結合實踐調研與切身體驗,從多個維度拋出問題、提出方案,整場交流熱烈深入。
“出島難是無法回避的挑戰。”實踐團隊的汪同學首先提出,實踐隊員們根據一周的體驗感嘆:公交車的班次太少,滴滴打車因回程費用而額外收費,“交通不便直接關系到居民生活和游客的流動”。因此,她提出是否可以增加班車、減少等待時間、設置共享單車等措施,使出行更加便捷。對此,姚委員表示贊同,坦承交通是高塘目前發展的主要障礙,這也阻礙了大量工業的入駐。未來,政府將根據實際情況,推進更加便利的交通建設。聞同學則關注方言保護:“村里的老人說著純正的方言,但孩子們大多聽不懂,這是文化斷層的征兆。”他呼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讓方言等本土文化“繼續生存”。
同時,關于漁業發展,團隊成員表達了擔憂:訪談中發現,當地漁民普遍不愿后代繼承家業,未來漁業將何去何從?大家圍繞漁業轉型方向展開探討,有人提出發展休閑漁業,有人建議延伸加工產業鏈,還有人提議借鑒共富工坊模式,打通產供銷鏈條。現場思維碰撞不斷。而當被問及能否加強政府統籌推動一體化建設時,邵書豪書記坦誠回應:“部分居民受傳統觀念影響,抱團意識較弱,我們正通過政策引導和示范帶動,逐步打破這一局面,后續會持續發力。”
高塘島雖存在不足,卻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正如姚委員所言:“高塘島是一塊未開發的寶地。”大家對旅游業升級的建議尤為具體:開發近海潛水等新奇項目;加強景點聯動與資源整合;完善花岙島配套設施,提升游客體驗;設計專門研學路線推動產學研融合……這些想法既立足高塘資源特色,又貼合當下旅游消費趨勢,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打開了新思路。

三、青春展望:規劃人生,共赴新程
座談會尾聲,話題轉向大學生個人發展。“先考研還是先工作?”的討論引發共鳴,不同選擇背后,是青年對成長的思考與對未來的憧憬。這場跨越“鄉村發展”與“個人成長”的對話,讓青春力量與鄉土情懷深度交融。
四、從功能區到產業情:綜合服務中心參觀里的高塘魅力
會議結束后,姚委員與邵書記帶領大家在“碧海紅帆”綜合服務中心進行參觀。據介紹,“碧海”呼應當地以海洋漁業為主、靠海而生的產業特色,“紅帆”則象征黨建引領下的發展方向。在服務中心內,大家先后走訪了海上紅帆黨支部、紅帆書吧、漁民議事廳、見海閱覽室等功能區域,通過實地察看與講解介紹,對當地經濟魚類的產業生態、漁場分布格局以及漁船構造、捕撈技術等有了更直觀深入的認識,進一步感受到高塘島鄉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與獨特魅力。


此次座談會與實地參觀相結合,不僅讓實踐團成員為高塘島鄉發展貢獻了智慧,更讓他們近距離觸摸到當地的歷史文化。他們將一周調研成果,通過建言轉化為推動鄉村發展的思路,實現理論與實踐融合。未來,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將帶著這份鄉土認知與擔當繼續探索,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