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號召,厚植青年崇廉尚潔價值理念,巢湖學院“尋廉巢湖,立德修身”廉潔文化傳承調研實踐團于7月2日至4日,奔赴環巢湖地區,走訪李克農、張治中、馮玉祥三位革命先輩故居,探尋紅色廉潔基因,開展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沉浸式廉潔文化調研。
7月2日清晨,實踐團首站踏入巢湖市烔煬鎮的李克農故居。夏日的陽光穿過庭院古樹,斑駁光影灑在青磚之上,仿佛為將軍的舊居披上了一層莊重的金紗。在生平事跡展陳區,泛黃的書信在玻璃展柜下靜臥,無聲傳遞著烽火歲月中重于泰山的使命;洗得發白的舊軍裝,針腳細密卻難掩磨損,默默訴說著主人克己奉公的畢生堅守;那些質樸到近乎簡陋的生活器具,無聲地還原了這位隱蔽戰線傳奇人物信仰支撐下的日常。

“勤儉持家,清白做人”的家訓墻前,實踐團成員久久駐足凝視。展柜中珍藏的家書手稿,字跡工整,力透紙背:“公私界限,務要分明,一絲一毫,皆不可茍。”調研過程中,師生們默契分工:相機鏡頭敏銳捕捉歷史光影,筆尖流淌下即時感悟,與偶遇的參觀者坦誠交流,悉心探尋公眾對廉潔文化教育的深層期待。帶隊教師汪鵬程在故居庭院的老樹下總結道:“這實景課堂的意義,正是讓青年親手觸摸歷史的肌理,從細節的溝壑中,真正悟透廉潔文化那厚重而精微的內涵。”

7月3日,實踐團走進巢湖市黃麓鎮建麓村,探訪深藏于洪家疃古村落靜謐一隅的張治中故居。這座歷經近九十載風雨洗禮的院落,背倚蒼翠青山,面朝一泓碧水,青磚灰瓦間,無聲封存著“和平將軍”廉潔自守的畢生密碼。成員們細致觀摩故居內簡樸的舊物與泛黃的珍貴史料。將軍“布衣還鄉”的佳話如在耳畔——卸甲歸田,輕車簡從,不驚擾鄉鄰半分;其“不置私產”的堅守,如一陣清風拂過心田,傳遞著超越時空的清廉品格力量。

實踐團與建麓村村委會進行了深入交流。村黨總支書記如數家珍,詳解基層治理中的廉潔實踐探索:村務公開力求透明,信息發布及時如春汛;重大決策必經村民共議,財務收支賬目定期“曬太陽”。村務公告欄前,各類通知、項目進展與財務明細清晰在目,如一面明鏡,保障村民的知情權與監督權,為基層廉潔防線筑起一道堅實的透明之墻。從歷史故居里沉淀的“清白傳家”祖訓,到當下村委會推行的“透明治理”實踐,廉潔文化的血脈在鄉土肌理間汩汩流淌,實現了跨越時空的傳承與生動落地。

7月4日,實踐團奔赴巢湖市竹柯村馮玉祥故居。調研伊始,團隊首先走訪了竹柯村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熱情分享了該村推動廉潔文化落地的具體舉措:計劃將村屬學校作為重要陣地,系統融入廉潔教育內容;村級資金管理力求規范,主動置于村民監督的聚光燈下;一切工作以“為民服務”為圓心,不斷筑牢干部廉潔自律的思想根基。步入故居,在講解員細致引導下,成員們的目光被深深吸引:一張磨損嚴重的木桌,桌面刻痕累累,無言訴說著主人伏案的身影;一件打滿補丁的舊軍衣,針腳粗糲卻縫補得一絲不茍,成為將軍身居高位卻甘守清貧最直觀的物證。墻上一幀身著樸素軍裝的老照片,將軍目光如炬,那穿越歲月的堅毅眼神,無聲傳遞著其自律與剛正的風骨力量。


故居后院濃蔭匝地,實踐團成員圍坐交流,深入了解這方小小天地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主題展覽、互動活動,持續弘揚將軍愛國愛民的情懷與廉潔奉公的本色。成員們結合三日所見所聞與研讀資料,圍繞“將軍廉潔風范何以形成”及“對當代廉潔教育的深刻啟示”展開了熱烈研討。活動尾聲,全體成員肅立于故居前合影,身后是將軍簡樸的舊居,眼前是新時代的青年臉龐。實踐團成員在返程車上分享道:“那些磨損的桌角、帶補丁的軍衣,比任何教科書都更有力量。馮將軍的愛國、愛民、廉潔,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帶著體溫和質感的真實存在。”

三日緊湊而充實的調研行程,實踐團穿梭于環巢湖地區的歷史煙云與現實圖景之間,在革命先輩故居的深厚土層中,精準“解碼”廉潔基因的密碼;于生機勃勃的基層治理實踐中,真切“見證”廉潔文化的當代傳承。師生們在青磚灰瓦間觸摸歷史的厚重,于村務公開欄前感受時代的脈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煉。后續,團隊將對豐厚的調研素材進行系統梳理與深化研究,致力于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廉潔教育課程,創作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傳播作品,讓沉淀于環巢湖大地的紅色廉潔文化。7月2日至4日,巢湖學院廉潔文化調研實踐團赴環巢湖地區,走訪李克農、張治中、馮玉祥三位革命先輩故居。成員們探尋紅色廉潔史料,感悟先輩清廉風范,還與基層村委會交流,了解廉潔治理實踐,在歷史與現實中深化對廉潔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