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材料學院博士團奔赴“中國航空城”閻良,在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這座航空精神的殿堂里,開展了一場主題為“材料鑄魂,航空報國”的沉浸式實踐,不僅用專業眼光探尋“大國重器”的“材料密碼”,更在歷史的回響與時代的召喚中,淬煉著科技報國的赤子之心。

科技館的時光長廊,就是一部立體的中國航空奮斗史詩。博士生們屏息凝神,目光掠過那些帶著歷史溫度的早期木質飛機模型、泛黃的珍貴圖紙,仿佛能聽到創業先輩們篳路藍縷的鏗鏘足音。當視線與展廳中央威武的“鯤鵬”運-20全尺寸模型、“飛鯊”殲-15艦載機凌厲的線條相遇,再到充滿科幻感的未來飛行器概念圖,強烈的歷史縱深感與澎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們深知,這每一次劃時代的騰飛,其背后都矗立著一座座材料科學突破的豐碑。駐足在巨大的飛機骨架和精密的航空發動機前,博士生黨員們不約而同地將焦點鎖定在那些“看不見的英雄”上——構成機身“皮膚”的先進合金,承受千度烈焰“炙烤”的渦輪葉片材料,支撐萬鈞之力的起落架特種鋼……每一處細節,都在無聲詮釋著“一代材料,一代裝備”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

這是一場帶著深刻學術自覺的參觀。在航空材料專題展區,博士生們如同手持“材料顯微鏡”,細致剖析著支撐中國戰鷹翱翔的“筋骨”演變。從初期的木質布質蒙皮到如今的
“三金一復”(高性能鋁合金、鈦合金、高溫合金、復合材料)時代,材料的每一次革命性躍遷,都精準地推動著飛行速度、航程、載荷、可靠性的極限突破。

此次閻良行,遠非一次簡單的參觀學習,它是材學致博黨支部精心設計的“黨建+科研報國”深度融合的實踐課堂。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引導博士生黨員將個人學術追求與國家戰略需求精準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