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ㄎ?魯毅欣 胡家玉 張旺)這個夏天,一場融合歷史、匠心與信仰的文化盛宴在陶溪川工業遺產博物館驚艷亮相!“瓷路同行”陶瓷文化實踐隊化身文化使者,引領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沿著千年瓷路,探尋景德鎮陶瓷工業的前世今生,感受中國紅色革命精神的熾熱脈搏。
千年窯火,解碼陶瓷技藝的時光密碼 踏入博物館,松柴燃燒的獨特氣息縈繞鼻尖——這正是景德鎮千年窯火生生不息的“活態基因”。團隊成員以專業而流暢的英語向外國友人闡釋道:“松柴是窯火的靈魂,其火焰的溫度與油脂,賦予陶瓷獨一無二的色澤與質感。”移步展區,復原的柴窯與現代氣窯并肩陳列,輔以生動的動態投影,清晰勾勒出從揉泥、拉坯、利坯,到青花分水、高溫燒制的七十二道繁復工序。玻璃展柜內,元代纏枝蓮紋大罐的雄渾氣魄、清代琺瑯彩花鳥瓶的精妙入微,與當代藝術家的先鋒之作交相輝映。團隊成員精心梳理圖文史料,以之為經,館藏珍品實物為緯,系統串聯起中國陶瓷從古老手工技藝到現代智能制造的壯闊發展脈絡。在團隊的沉浸式引導下,國際友人不僅深刻體悟了泥火交融淬煉出的東方美學,更在陶瓷拉坯塑形、釉上彩繪等互動環節中,親身體悟泥土的溫潤與釉彩的躍動,于指尖觸碰間,觸摸到千年不熄的匠心傳承。
團隊成員引導國際友人參觀 謝冰瑩 攝

團隊成員引導國際友人欣賞制瓷技藝 謝冰瑩 攝
工業遺脈,讀懂建筑里的時代記憶 穿過“工業火焰走廊”,銹跡斑斑的鋼鐵骨架與粗糲的紅磚墻體,奏響一曲震撼的工業視覺交響。這座由宇宙瓷廠涅槃重生的博物館,完整保留了獨特的回廊式工業肌理——鋸齒狀天窗曾是車間流淌的光之河,斑駁的運輸軌道則刻印著瓷器遠銷海外的輝煌足跡。目光所及,工人生活的印記靜靜陳列:一雙雙磨穿底的草鞋、一盞盞熏黑的煤油燈、頁角泛黃的職工手冊,無聲講述著老一輩陶瓷人篳路藍縷的奮斗歲月。團隊成員黃菁駐足凝視墻上的老照片,深情講述:“這些工具不僅是物件,更是新中國陶瓷工業從無到有、披荊斬棘的‘親歷者’。”沉默的回廊仿佛在訴說,每一處斑駁的細節都在訴說堅韌與傳承。在團隊成員富有穿透力的敘述中,國際友人凝神傾聽,神情肅然起敬,深深為這份厚重的歷史所動容。
團隊成員為外賓講解中國陶瓷工業史 謝冰瑩 攝

團隊成員為國際友人講述瓷工的故事 唐博平 攝
紅色傳承,感悟信仰的時代共鳴 步入紅色文化專區,革命人物的影像與照片匯聚成澎湃的熱血篇章。團隊成員以精湛的講解技藝和事先準備的史料影片為引領,使國際友人深刻體悟到中國革命英雄締造新中國的卓絕功勛。團隊成員通過系統梳理與鮮活還原,向國際友人動情講述:土地革命時期,景德鎮的陶瓷工人將熾熱的革命標語精心繪于瓷碗,秘密支援紅軍;抗戰烽火中,窯工們更將“驅逐日寇”的鏗鏘誓言深刻于瓷器胎骨。正是團隊成員主動發掘、深情講述這些飽含溫度的實物故事,讓國際友人真切觸摸到革命先輩主動作為、勇于擔當的精神脊梁。團隊成員將這份熾烈的愛國精神,熔鑄于瓷片流轉的故事中,深深鐫刻進外國友人的心田。在他們的講述下,中國革命英雄的精神力量令聽者動容。展柜內,復刻的“紅軍碗”、印有“解放全中國”的模布,結合沉浸式場景復原,讓歷史觸手可及。國際友人駐足良久,驚覺教科書上抽象的“革命”二字,竟蘊藏著如此撼動人心的生命熱力。
團隊成員為國際友人講述紅色文化故事 謝冰瑩 攝

團隊成員為國際友人翻譯講解 謝冰瑩 攝
文化交融,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 此次陶溪川工業遺產博物館的深度探訪,不僅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更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隊員們以青年視角解讀陶瓷技藝,用生動演繹傳遞文化精髓,讓國際友人在互動體驗中真切感受到中國陶瓷的獨特魅力。這支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年輕團隊,以瓷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以技載道,讓沉寂的工業遺產煥發新生。從歷史傳承到創新發展,從工藝展示到文化解讀,"瓷路同行"始終秉持專業態度,用青年力量推動文化傳播。未來,他們將繼續深耕陶瓷文化研究,創新傳播形式,讓世界不僅看到中國陶瓷的藝術價值,更讀懂其中蘊含的文明密碼。期待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文化傳承之旅,共同書寫新時代的瓷路華章!
團隊成員與國際友人合影 謝冰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