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林大學“嚴家騎遇記”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團赴杭州市淳安縣嚴家村開展社會實踐
時間:2025-07-06 16:52:34 關注:
為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探索農體旅融合發展新路徑,7月3日,浙江農林大學“嚴家騎遇記”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奔赴杭州市淳安縣嚴家村,開展為期數日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聚焦嚴家村漁業、柑橘產業以及亞運旅游資源,以專業視角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智慧與活力。
嚴家村,靜臥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界首鄉,其南部村域被正式納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千島湖的規劃版圖,坐擁無與倫比的生態山水資源。這片綠水青山不僅是發展的底色,更是寶貴的資本。其獨特地位更在于作為2022年杭州第19屆亞運會淳安賽區所有項目的核心承接地。借勢亞運東風,嚴家村近年來銳意推進文化、旅游、體育三者的創新融合,成功孵化出金山坪亞運小鎮、千島漁港綜合體、以及風格鮮明的民宿集群等一批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標,使其迅速崛起為展示淳安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與亞運精神延續的重要窗口。
實踐團抵達后,首站便與嚴家村發展的核心引擎——村委會進行了深入對接。村委書記熱情接待并接受實踐團的訪談。書記系統梳理了嚴家村從傳統漁村到亞運承辦地的歷史變遷與發展現狀,生動描繪了村莊如何依托千島湖的生態“金名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圖1村書記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村內發展情況 陳潔攝
同時,他亦以務實的態度,坦誠剖析了當前面臨的深層次挑戰:如何在嚴格的千島湖生態保護政策框架下實現產業突破性升級?如何提升傳統漁業和柑橘產業的附加值,破解“增產不增收”的困局?如何有效遏制鄉村青年人才外流的趨勢,為村莊注入持久活力?此外,書記還全面闡釋了村莊未來以“亞運遺產”為核心引擎,深化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宏偉規劃與具體路徑。實踐團成員全神貫注,頻頻就產業政策銜接、項目運營模式等核心關切點與書記展開互動交流,現場思想碰撞,氣氛熱烈。
在村委書記的親自引導下,實踐團走進了承載村莊靈魂的“漁文化展示館”。館內,一件件歷經歲月洗禮的傳統捕魚工具——古樸的漁網、形態各異的魚簍、精巧的釣具——被精心陳列;一幅幅圖文并茂的史料,則清晰勾勒出嚴家村與千島湖休戚與共、唇齒相依的悠長歷史,以及千島湖豐富多樣的水產資源圖譜。這些無聲的展品,不僅是嚴家村民世代“靠湖吃湖”生產生活方式的鮮活見證,更是當地居民在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積累的深厚生態智慧的集中體現。通過與館內資深工作人員面對面的深入訪談,團隊對嚴家村漁文化的內涵、演變及其在當代鄉村振興中的潛在價值有了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通過參觀漁文化展示館內村內新開發的魚拓,一位團隊成員感慨道:“這不僅是歷史的陳列,更是未來產業差異化發展、打造獨特吸引力的文化基石。”
圖2村書記帶領實踐團參觀漁文化展示館 陳潔攝
- 激活亞運遺產:“華美勝地”帶動村內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實踐團調研的重頭戲落在了由亞運場館華麗轉身而成的“華美勝地”綜合旅游項目上。“原來的亞運場館設施并未閑置,而是進行了創新性的賽后利用,整體打包轉型為‘華美勝地’旅游區,”村書記介紹道,“它現在是一個復合型旅游目的地,在承接專業賽事之余,更面向大眾游客開放。例如,本月12號、13號即將舉辦的中國青少年小鐵人三項賽事就是很好的例證。昔日的亞運運動員村也已被重新定位為‘亞運一村’、‘亞運二村’公寓式酒店。每次舉辦賽事活動,除了入住專門的運動員村,相當一部分參與者和觀眾會選擇入住我們村周邊的民宿,這直接拉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增長。”
實地探訪所見,“華美勝地”的循環利用頗具成效:國際標準的賽艇、自行車等場館被精心維護;場外則巧妙融入了卡丁車體驗賽道、面向大眾的鐵人三項體驗路線、充滿氛圍感的篝火營地以及面向青少年的研學實踐基地。團隊成員們近距離觀摩了這些世界級的場館設施,對其先進的設計理念、科學的布局規劃以及無處不在的亞運文化標識贊嘆不已。場館還有廣告顯示近期還將結合本地特色推出漁趣體驗節開漁節等活動,持續豐富業態。成員們沉浸式地感受到亞運場館為嚴家村發展注入的澎湃動能,也為后續研究如何最大化其輻射帶動效應積累了豐富素材。
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村委書記在介紹成績的同時,也點出了發展的瓶頸:“淳安坐擁世界級的風景優勢,但作為千島湖核心水源地,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使得我們在項目審批、產業準入上面臨著比其他地區更為嚴格的限制。很多具有潛力的項目因環評要求高、審批周期長而推進緩慢。賽事經濟確實為村里的民宿帶來了明顯的短期客流和收入提升,但熱度往往隨賽事結束而消退。如何將游客對‘華美勝地’的關注,有效引流到整個村莊的體驗項目上?如何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二次消費?如何將賽事帶來的‘流量’轉化為村莊發展的‘留量’,真正激發內生動力?這也是嚴家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命題。”
圖3華美勝地外景呈現 陳潔攝
圖4華美勝地自行車設施供 陳潔攝
基于扎實的參觀考察,實踐團成員們深入村莊肌理,走進柑橘園、探訪漁家、漫步村道,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當地村民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面對面交流,力求捕捉最真實的基層聲音。
一位在亞運村附近經營民宿的村民臉上洋溢著笑容分享道:“大家生活條件變好了,原來的房子拆遷建場館,可以分房,平時還可以到場館這里打工。”
然而,并非所有的聲音都如此樂觀。另一位在傳統漁業或柑橘種植中謀生的村民則表達了不同的關切:“在亞運場館那邊打工的機會還是太少了,而且很多技術崗位我們也做不來。我們祖輩傳下來的打漁、種橘子,辛苦一年下來,東西賣不上價,附加值太低了。”他的話語道出了傳統產業升級的迫切性。

圖5實踐團成員向村民詢問 李汶津攝 這些來自田間地頭的鮮活聲音,為實踐團的調研提供了最接地氣的一手資料。成員們不僅認真傾聽、詳細記錄村民們對村莊發展的切身感受、具體建議和殷切期望,還精心設計了涵蓋產業發展意愿、生活改善需求、政策認知度、對文旅體融合看法等多個維度的調查問卷。通過系統化的問卷發放與回收,團隊收集到了大量寶貴的結構化數據,為后續進行科學的數據分析、提煉共性問題、精準診斷發展痛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6實踐團合照 陳潔攝
此次浙江農林大學“嚴家騎遇記”實踐團的嚴家村之行,遠非一次簡單的參觀學習,而是一場連接歷史文脈、把握當下機遇、共創美好未來的深度探索之旅。未來,實踐團將依托調研成果,努力尋找將生態優勢、文化底蘊、亞運遺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與嚴家村攜手書寫農體旅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
作者:李汶津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