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浙江農林大學“青壟ART+”脈流計劃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再次深入開化縣下淤村,圍繞村莊建設與旅游發展現狀展開調研,以實際行動探索鄉村旅游發展路徑。

圖 1下淤村村口
根據前期座談會勾勒的調研藍圖,上午,實踐團成員對村莊內部進行實地走訪,深入未開發的旅游區域,詳細記錄村巷基礎設施狀況和公共空間分布情況,在細致考察中挖掘鄉村旅游的潛在發展空間。藝術與鄉土的碰撞,是此次調研的焦點。走訪期間,實踐團隊重點關注下淤村藝術改造項目的利用情況,讓凝固的創意保持生命力,讓藝術化作滋養鄉村的活水,為思考可持續發展路徑收集第一手資料。

圖 2下淤村內部
在全面掌握村莊基本情況后,實踐團針對性地向村民、游客及村內藝術家發放問卷,并開展訪談,從多維度了解不同群體對鄉村發展的看法與需求。龍坦窯非遺文化館的經營者何珊珊在訪談中指出,下淤村目前仍存在旅游動線不太合理的缺點。她還提到,未來打造藝術村,需要立足本地實際,深耕特色文化資源,讓開化縣“根紙瓷硯”四大藝術文化名片真正響起來。

圖 3實踐團隊成員采訪村民

圖 4實踐團隊成員采訪何姍姍
為配合“泛下淤片區”規劃推進,下午,實踐團成員與“青耘鄉野”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合作,分小組前往下淤村周邊的桃溪村、密賽村等7個村落繼續調研。各小組細致記錄各村的生態底色、設施短板與資源稟賦,深入思考如何在片區發展中實現各村旅游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圖 5桃溪村
下階段,實踐團隊將系統梳理調研數據與訪談內容,把散落的觀察與思考串聯成線,聚焦下淤村旅游路線優化進行細化設計,為推動下淤村實現“農藝旅”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智慧與力量。此次實踐通過傾聽多方聲音、探索片區協同路徑,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青春視角,彰顯了青年人在連接理論與實踐、推動城鄉融合中的積極作用。
圖:俞星辰、俞夢婷
文:季思彤、謝沚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