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青春似火。自7月1日至3日,浙江農林大學"青耘鄉野"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衢州市開化縣開展為期三天的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聚焦“生態康養+深度研學”雙核驅動發展路徑,先后走訪下淤村及周邊村落,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業態體驗等方式,為打造"錢江源國家公園門戶"鄉村振興示范區貢獻青年智慧。

圖 1成員在紅窯里前合照
開化縣下淤村,位于錢塘江源頭的國家公園門戶區,這里坐擁“中國十大美麗鄉村”的品牌底蘊與富集的文旅資源,正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近年來,由于業態分散、同質化競爭和夜間經濟不足,村莊面臨“資源豐而轉化低”的發展瓶頸,亟需通過片區聯動和業態升級實現突破。
圖 2對于開化的介紹
基于首日對于開化縣的團隊深入"中國十大美麗鄉村"下淤村開展專項調研。通過走訪龍中鱷生態產業園、陶藝研學館等特色業態,團隊發現當前存在"資源分散、停留時長短、消費轉化低"等發展瓶頸。基于此,團隊提出"生態康養+深度研學"雙核驅動方案,設計8大節點研學路線和兩條康養路線,推動全齡業態的發展。同時,新增夜間草龍表演、養生文化體驗館等特色項目,著力破解"過境游"難題。

圖 3團隊成員實地測量老屋寬度
依據音坑鄉政府周姜敏鄉長介紹的《泛下游片區組團發展實施方案》,和由洪苗老師帶領的另一支“青壟ART+”脈流實踐團隊,團隊依據《泛下游片區組團發展實施方案》,擴大調研范圍,先后考察桃溪村、密寨村等周邊村落。

圖 4姚家村文化禮堂
通過實地調研,團隊建議通過農文旅融合方式進行區域組團發展。此外,為了進一步推動下淤村旅游產業發展,實踐團隊設計了配套服務與實物產品,力求增強其產業競爭力。

圖 5讀經源古村落
實踐團通過此次活動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的復雜性與可能性。" 目前,團隊正抓緊撰寫調研報告,重點圍繞"紅綠資源轉化""片區協同機制""業態升級路徑"等核心問題提出具體建議。這些凝聚青年智慧的方案,將為開化縣打造國家公園門戶鄉村振興示范區提供重要參考。未來,“青耘鄉野”社會實踐團隊將會繼續以專業智慧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與下淤村人民共同繪就新時代鄉村畫卷。
指導老師:蔡碧凡、李天佑
文稿撰寫:張珂瑜
圖片拍攝:王靜玲、陳諾、陳建宇、林耀輝、張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