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能源一線,書寫新時代采礦青年擔當
時間:2025-07-05 22:36:05 關注:
大學生之聲訊 為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號召,踐行“能源報國”使命,2025年7月上旬,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露天采礦班“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奔赴新疆天池能源公司將二礦,開展為期10天的社會實踐。實踐團以“科技賦能采礦、青年服務邊疆”為核心,通過實地調研、技術研學、崗位實踐等形式,在祖國能源開發前沿陣地奏響青春強音。
一、深扎礦區一線,解鎖智能采礦“新圖景”
將二礦作為新疆準東煤田的主力露天礦,其智能化開采水平代表著西北能源行業的標桿。實踐團首站走進礦場調度指揮中心,巨型電子屏上實時跳動的開采數據、三維建模的礦坑動態演示,讓學生們直觀感受“數字礦山”的運行邏輯。“我們現在看到的智能卡車調度系統,可實現百臺設備的無人化協同作業,效率提升40%以上。”技術負責人的講解,打破了學生們對傳統采礦“傻大黑粗”的固有認知。
在露天采場,實踐團登上220噸級智能自卸卡車駕駛室,體驗5G遠程操控技術;在破碎篩分車間,他們觀察智能巡檢機器人沿軌道精準檢測設備故障;在光伏互補供電區,師生們調研新能源與采礦用電的耦合方案。“當親眼見到萬噸級剝采設備通過AI算法實現精準作業時,我深刻體會到‘智慧礦山’建設對行業變革的推動。”2022級學生王浩在實踐日記中寫道
二、校企協同育人,搭建產學研融合“立交橋”
實踐期間,天池能源公司為團隊定制“雙導師制”培養方案:企業工程師擔任實踐導師,帶領學生參與邊坡穩定性監測、礦用設備維護等實操項目;學校教師作為理論導師,結合現場問題開展“露天礦綠色開采”專題研討。在聯合攻關會上,學生們提出的“礦區生態修復植被選型”方案,獲企業技術部門采納。
“高校的理論創新與企業的技術需求必須同頻共振。”能源學院副院長李教授在校企合作座談會上表示,實踐團依托學校“西部能源安全”省部共建實驗室,與礦方共建“露天礦智能化技術創新工作站”,雙方就低品位煤炭高效利用、礦坑水循環系統優化等課題達成合作意向。這種“現場教學+科研轉化”的模式,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深化專業認知。
三、青鋒閃耀邊疆,詮釋能源報國“赤子心”
除專業實踐外,團隊發起“北疆能源科普行”活動:為礦區職工子女開設“能源小課堂”,用VR設備演示煤炭形成與綠色開發過程;在礦區社區開展“雙碳知識競賽”,以互動形式傳播清潔能源理念。 實踐團還走訪了礦區黨建活動室,在“三代采礦人”事跡展前,老礦工講述從鎬頭鐵鍬到智能裝備的產業變遷,讓青年學子深受觸動。“前輩們在戈壁灘上拓荒的精神,與當代智能化采礦的創新追求,本質上都是能源報國的體現。”實踐團團長謝團長表示,團隊將把調研成果整理成《露天礦智能化發展調研報告》,為西部能源企業轉型提供參考。
作者:暢小雷 來源:大學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