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英賢慈善學院)“智在技術,浙在善心”實踐團隊走進浙江泰隆銀行大廈,實地探訪浙江泰隆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泰隆”)數字化轉型服務小微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泰隆路徑”。
在國家 “十四五” 普惠金融發展規劃與數字經濟戰略雙重驅動下,泰隆銀行以“科技賦能+公益擔當”為雙引擎,構建起服務小微企業的特色生態。作為扎根浙江的城商行,泰隆銀行始終堅守“服務小微企業,踐行普惠金融”的初心,通過技術創新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困境,形成了商業效能與社會價值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實踐團隊抵達泰隆銀行大廈后,負責人傅振向實踐團隊介紹,傳統小微金融長期面臨“成本高、風險大、效能低”的行業難題。從規模經濟與邊際成本視角來看,商業銀行在信貸業務決策時,更傾向于服務大企業客戶。而個體工商戶普遍存在資產規模小、財務信息不健全的問題,傳統風控模式難以對其進行精準的評估風險,進一步加劇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針對上述難題,泰隆銀行于2015年啟動數字化轉型。在軟件方面,泰隆聚焦功能優化,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將傳統網點式流程轉化為便攜式線上功能,提升業務轉化效率。簡化客戶操作環節,減少線下往返,保障業務流程高效流暢,響應了小微企業“短平快”的融資需求。在數據賦能方面,泰隆運用數字技術構建風控規則與模型,整合征信、工商、司法等多維度信息,通過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技術精準識別風險點。相比傳統模式,數字化轉型后的風險判斷效率顯著提升,業務處理量顯著增長。
圖為實踐團隊聽取座談會圖在踐行社會責任層面,泰隆銀行推出的“煙火計劃”已成為金融機構賦能實體的標桿項目。該計劃錨定餐飲、零售等民生業態,通過數字化工具與公益流量雙重扶持激活小微生態:為商戶提供智慧收銀等智慧經營工具,優化經營效率;利用銀行自有平臺為臺州臨海橘農等拍攝宣傳視頻,利用互聯網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同時,通過信用卡消費補貼、客戶引流等方式,為民生業態吸引線下客流,促進消費復蘇。“煙火計劃” 還創新推出 “社區化經營” 模式,將服務片區網格化,通過集中上門服務降低交通成本,配合“創業助跑”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從貸款審批到經營指導的全鏈條支持。除此之外,該計劃定向投放低息資金,并提供費率補貼、機具補貼、滿減活動補貼等多重優惠,還免費為商戶煥新招牌、拍攝宣傳視頻、開展直播展銷等,以多元舉措全力支持小店經濟。
圖為實踐團隊聽取座談會圖泰隆模式的特色在于通過數智技術重構傳統 "三品三表" 評估體系(人品、產品、押品,水表、電表、海關表)—— 將原本依賴人工核驗的線下數據,轉化為可量化、可建模的數字化風控要素。這突破傳統金融對抵押物的依賴,更關注企業主信用與經營能力。這種差異化定位填補了市場空白:當大企業爭搶千萬級客戶時,泰隆銀行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市場上贏得一片藍海,實現了企業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的相互交融、和諧共進。成立以來,泰隆銀行已直接或間接支持了近2000萬人創業和就業,幫助廣大創業青年、失地農民、外來務工人員、下崗工人實現了勞動致富,贏得了各級黨委政府、監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曾5次榮獲中國銀監會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先進單位”稱號。而 “煙火計劃” 通過數智化賦能,將公益投入轉化為兼具社會價值與商業可持續性的生態構建,提升客戶粘性的同時也為銀行創造了長期價值。
實踐團成員在座談中頻頻感慨:當親眼見證數智技術如何讓小微企業主憑經營流水與信用記錄獲得貸款,才真切體會到泰隆模式的可貴之處——數智賦能不僅是效率工具,更是破解普惠金融難題的核心引擎。泰隆銀行“金融+產業+公益”的生態閉環將商業邏輯與社會責任深度耦合,為金融機構乃至更多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當數智技術不僅用于優化內部效能,更著眼于重構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生態土壤時,普惠金融才能真正突破“規模不經濟”的瓶頸,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協同共生。
圖為實踐團隊與泰隆銀行相關負責人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