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浙江萬里學院生物與環境學院“竹”夢五四暑期社會實踐隊為探索生態農業的創新發展模式,挖掘資源循環利用的潛力,我們走進湖州德清縣百源康魚菜共生基地開展調研。同時結合實踐主題中與竹子相關的內容,探尋莫干山地區竹類共生模式,為生態農業與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在百源康魚菜共生基地的實地調研中,我們聯系到基地的工作人員,她向我們重點介紹了其核心模式:”工廠化魚菜共生系統”。該模式通過單一水體的封閉循環,將養魚水體經物理過濾與微生物轉化后直接用于蔬菜灌溉。工作人員強調,全程杜絕抗生素使用,確保最終產出的魚類與蔬菜均符合有機標準。


德清縣百源康魚菜共生基地采用的魚菜共生技術極具實用性。通過飼養施加定向干擾,例如:飼料滅菌、控制環境、光照等,促使魚類應激產生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活性肽。魚的排泄物經過過濾系統初步處理后微臟的水直接灌溉到植物中,較臟的水在硝化系統中,有益微生物將有害物質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營養物質,如:氨、氮等。再將富含營養的水體用于灌溉水培蔬菜,蔬菜吸收養分生長的同時,也凈化了水體,凈化后的水重新回流到養魚池中,形成一個高效的資源循環利用系統。該基地不僅在魚菜共生技術深有研究,而且選擇砂石栽培、滾筒栽培等無土栽培方式,具有降低病蟲害概率、節水等優勢。

該基地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還開拓出獨特的經濟模式。所產生的富肽原液可作為原料,加工成保健品、護膚品等多種高附加值產品;同時,富肽原液也能直接面向市場銷售,為基地帶來可觀的收益。


魚菜共生基地所探索的創新技術與經濟模式,為我們即將開展的莫干山竹類共生模式考察提供了重要參考。其創新技術深度踐行“以漁促農、以農養魚”的生態共生原理,通過魚糞循環利用為植物供肥、植物凈化水體反哺魚類生長,充分展現了生態共生理念在農業生產與產業升級中的強大生命力。此外,該基地將魚菜共生技術與當地特色資源深度融合,打造出集生態農產品生產、自然科普教育、田園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園區,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這些寶貴經驗與發展路徑,都將為莫干山竹林共生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借鑒思路,助力挖掘竹林生態系統潛力,探索竹產業與其他業態協同發展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