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后安徽省人民積極參觀省博物院
大學生之聲合肥2月8日電(通訊員 張楠)
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張楠在2月8日因了解和傳承家鄉文化于安徽省合肥市參觀安徽省博物院
甲辰歲過,乙巳已至。蛇年過后,安徽省博物院內人們絡繹不絕,各-的現代社會里,博物院內人滿為患。
在博物院外的園子里,寒風吹在碎冰面上,濺起些波瀾。步入博物館內,擺在墻邊的巳蛇吉祥物說明了蛇年剛過不久。博物館的構造并不新奇,呈“口”字型,第一層是餐廳,餐廳內食物種類并不單調,除了能自選兩葷兩素的套餐,還有零食、奶茶、咖啡等。
第二層便開始了游客的觀光之旅。從入口進去,映入眼簾的便是安徽文明史陳列(一)。這里的講述的便是安徽的史前文明,陳列了諸多遠古時期的有關物品,尤其以石器為主。這里的成年人較少,大多是幼童。其中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停在一個人類進化播放器前,向孩子科普人類進化的進程。這對父母說:“這樣可以更好的讓孩子意識到人類進化的艱辛,讓他意識到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本質并沒有太大區別,讓他學會尊重生命。”
第三層有著兩個展廳,其中一個正在準備,另一個展廳內擠滿了人。該展廳陳列了漢代、隋唐、明代等時期的古董,以及各種有關古董的介紹。名相包拯的展示前,許多人認真學習包拯精神。博物館還將《書端州郡齋壁》展示,上面寫道:“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靜岡不做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展覽廳的展覽品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瓷器,書畫,兵器,竹簡等,無一不彰顯了中華大地上孕育的燦爛文化。“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古往今來,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江淮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文化連接過去與未來,安徽省博物院既是了解安徽歷史發展脈絡的窗口,更是領悟安徽人文精神的殿堂。
沿著扶梯而上,到達第四層?;罩莨沤ㄕ箯d內,按1:1復刻的明代磚雕門樓前聚集著層層觀眾。全息投影技術再現的“四水歸堂”場景中,數字雨簾與實體天井虛實相映,引得孩童伸手接“雨”。展廳特別設置的斗拱拼裝體驗區,三位銀發老人正指導孫輩組裝木質構件。“我年輕時參與過老宅修繕,沒想到現在能用游戲教孫子古建智慧。”76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吳老伯感慨。
據博物院社教部主任介紹,今年春節特別策劃“行走的徽州”系列活動,除常規展覽外,每日開設兩場徽劇臉譜繪制、徽墨描金體驗課,非遺傳承人現場展演文房四寶制作技藝。數據顯示,家庭游客在互動項目的參與度同比提升40%,文創商店中徽派建筑積木、方言童謠繪本等產品銷量居前。
“讓古建筑不再是靜止的展品,而是可觸摸的生活記憶。”博物院院長表示,春節期間觀眾結構呈現“銀發族深度游”“親子研學熱”并存的特征,未來將持續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讓傳統建筑智慧煥發新生機。
年輕人帶著求知欲和對不同文化的向往走進博物館。藝術愛好者會在繪畫和雕塑作品前停留欣賞,體會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與情感。歷史文化追求者在文物展廳里,沿著時間脈絡探尋人類文明發展軌跡。博物館能拓寬年輕人視野、提升文化素養,讓他們與古人對話、與不同文化深度交流,有助于理解世界多元性,為個人成長和價值觀塑造提供素材。
老年人在博物館更多是懷舊和敬重歷史。見證歲月變遷的文物能讓他們回憶經歷過的時代或思念先輩。站在古老生活用品前,他們可能陷入回憶并講述類似生活場景,這種跨代際的情感傳遞是博物館參觀的獨特之處。
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在博物館都能有所得。學者可將博物館作為研究寶庫,近距離觀察研究文物,挖掘更多歷史和文化價值。普通大眾則可把博物館當作普及知識的課堂,即便沒有深厚學術背景,也能在參觀中了解基本歷史文化知識和藝術魅力。
站在新時代,我們應當繼承先人的優良傳統和奮發圖強的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