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組建的“富庶太平,農副助興”社會實踐隊,懷揣著“鄉村振興,青春篤行”的滿腔熱情,在都村村委會主要干部的引導下,深入富平超級小麥育種中心開展實地調研。此次活動旨在探索科技興農新路徑,為鄉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助力鄉村振興,助推農業現代化。
①探尋富平“麥”絡,感悟一“麥”相承
在都村黨支部書記姜濤的帶領下,實踐隊隊員們首先參觀了超級小麥育種中心的實驗室。在這里,隊員們見識到了高產大粒、多穗小麥、富硒小麥等多種新型實驗品種,了解到超級小麥的歷史起源,培育和實驗的過程,種植及深加工過程等等。通過對小麥株型、株高、麥穗飽滿程度等情況的仔細觀察,隊員們與工作人員們對小麥的長勢、特性、抗病能力、產量等進行了探討交流。
普通小麥每個穗頭籽粒45~55粒左右,穗長在7~9厘米左右,畝產量在350公斤左右,品種老化,抗病性差。超級小麥系列品種屬半冬性中筋小麥,每個穗頭籽粒85~270粒左右,穗長18~26厘米左右,生育期220~230天左右,畝用種量10公斤左右,畝產量在1800~2000公斤左右,即使在“倒春寒”及狂風暴雨、干熱風等惡劣天氣的環境下,依然表現出強勁的生長勢頭。超級小麥育種在富平縣淡村鎮都村村取得重大突破,是超級小麥育種實踐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又一里程碑事件。這既得益于科研團隊的良種良技良法,又得益于富平當地政府和干部群眾的大力支持。豐收的田野里,軍功章是屬于每一個付出汗水和智慧的勞動者的。
②見證碩果累累,領略“參參”不息
隨后,在姜書記及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隊員們參觀了人參果的生產大棚。綠油油的藤蔓下面掛滿了一個個圓潤飽滿的人參果,泥土和人參果的馨香彌漫開來。據工作人員介紹,人參果是從廣西,云南一帶引進的,當前的人參果種植正處于實驗階段,目的是通過進行人參果的良種培育和新品種研發,進行系列產品全產業鏈的深加工研發和生產,切實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隊員們對此感到十分期待。
③興農正在路上,保持“豆”志昂揚
迎面而來的是一片綠色海洋,一個個胖墩墩、翠綠綠的大豆宛如音符一般,奏響了豐收的篇章。實踐隊隊員們了解到,這也是當前育種中心正在實驗的一個項目,目前大豆的畝產量已從原來的300公斤到達900公斤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姜書記和工作人員們為隊員們講述了大豆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隊員們收獲滿滿,并受到鼓舞,下定決心將來要切身投入于鄉村振興事業。
④自主創新育好種,當好糧安“壓艙石”
良種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決定著國家的糧食供給與安全。“超級小麥之父”程魁深耕小麥品種研究30多年,培育出多種優良小麥品種,建立了多個超級小麥育種中心,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了重要力量。實踐隊隊員們深刻感受到種子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
結語: 砥礪前行,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實踐隊隊員們不僅學到了許多農作物和現代化育種技術的相關知識,更深刻理解了農業在國家戰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對民族種業,鄉村振興的發展以及糧食安全的保障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實踐隊隊員們將實事求是,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為鄉村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