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實踐|“踏古尋韻,遺藝萬千”——古城鎮非遺文化發展探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非遺傳承發展,2024年7月,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踏古尋韻,遺藝萬千”古城鎮非遺實踐團隊來到揚美古鎮、海州古城、三坊七巷三地探索古城鎮中非遺發展的奧秘。
續三江而帶八景,寫懿德而秉文心。7月24日,團隊成員首站到達廣西南寧市揚美古鎮,這里不僅風景如畫,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調研活動中,團隊成員深入探索杜家坊傳承基地——揚美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豆豉的傳承寶地,與豆豉傳承人杜學芬老師對話非遺,深入了解豆豉的沿革。杜學芬老師表示:“‘杜家坊’的豆豉制作技術源自杜廣成,他從清朝就開始研究制作豆豉,該技術代代傳承,傳到他已經是第五代?,F今,杜家坊豆豉也是南寧人乃至廣西人做菜拌飯的首選。”除此之外,團隊成員了解到揚美特色木瓜丁也以其獨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藝成為當地非遺傳承中的另一顆璀璨明珠。木瓜丁菜色鮮黃而有光澤,酸香四溢,被當地人民譽為 “綿延千年的煙火氣”,深受大眾喜愛。通過實踐,團隊成員深入體會到豆豉與木瓜丁承載著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不忘初心,接過文化之火炬,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古鎮名片,在發展中獲取生命力。

(揚美古鎮豆豉非遺技藝傳承人)
尋古海州之遺風,聆運古巷之新韻。7月26日,團隊成員來到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古城進行實踐調研。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海州古城的重要景區,其中連云港市民俗博物館作為搜集和展示連云港優秀民俗文化資源的專題性博物館,從百姓民生、漁業鹽業、習俗節慶和信仰儀禮等多個方面分別展示了連云港市從古至今璀璨而多彩的民俗文化。漫步在連云港市民俗博物館,團隊成員于無聲處聽驚雷,聆聽這片土地的故事,體會到正是豐富的民俗文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海州人民奮勇拼搏,創造未來。隨后,團隊成員來到古城巷尾的曲堂,欣賞海州五大宮調表演。“一輪明月當空照,金風擺動丹桂飄”,藝人聲情并茂,一唱一和,婉轉悠揚,那獨特的旋律,向聽眾訴說海州的歷史與文化。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州五大宮調不僅展示了海州地區豐富的音樂文化,更是民俗文化活態傳承的例證。浸潤在海州古城著力打造的民俗氛圍之下,團隊成員發現民俗文化正在創新性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精神紐帶。

(團隊成員與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影)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7月31日,團隊成員抵達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感受非遺傳承的另一種風貌。在福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團隊成員被琳瑯滿目的展品吸引,從精美的瓷器到細膩的雕刻,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與智慧。2002年5月,《福州古厝》公開出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為該書作的序中指出:“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在歲月的長河中,古巷里的非遺穿越時空,裝載著我們民族的記憶與文化瑰寶。此外,團隊成員在線下開展訪談,與當地居民、游客進行交流溝通。同期在線上發放調查問卷,廣泛搜集不同群體對古城鎮非遺的認知與體驗,獲得有力數據,助推實踐進程,以期為古城鎮非遺發展提出團隊見解,探索非遺文化時代發展道路。

(團隊成員進行線下采訪)
通過此次實踐,團隊成員不僅感受到了燦爛的民俗文化,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非遺文化在古城鎮保護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千年的底蘊積淀出厚重的城墻與古道,長流的江河匯聚起多彩的風俗與非遺文化,探訪三地古城鎮非遺實踐調查圓滿結束,但豆豉的美味仍在唇間縈繞,五大宮調的余音仍在回響。在守正中傳承,在融合中創新,非遺與古城鎮的結合正綻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光彩,二者相輔相成,為探索非遺傳承的新路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時序更替,萬象更新;文脈賡續,生生不息。此次調研探索三地經驗,在實踐中切實領會黨中央關于推動非遺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相關論述,探索總結非遺發展的成功經驗,賡續榮光,在促進文化多樣性、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實踐中展現青年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