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海州之遺風,聆運鹽河之余韻
潮聲歸海鳥初下,草色連江人自迷。2024年7月26日,懷揣著對古海州文化的好奇與向往,來自南京師范大學“踏古尋韻,遺藝萬千”古城鎮非遺實踐團隊的王墨嫻同學前往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古城展開暑期實踐調研。
海州古城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秦漢以來便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城”的美稱,是連云港市的源頭、發端和起點。1991年以來,海州區圍繞“一廟一街一路”,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開展古城修復改造工作,現在的古城沿街樓臺錯落,畫梁雕棟,色彩紛呈,謝家小樓、蔣宅、福音堂、文廟、城隍廟等歷史遺跡、名人宅所、宗教寺廟皆囊括無遺。
(團隊成員與鐘鼓樓城門合影)
來到海州古城后,王墨嫻同學便先被古樸的鐘鼓樓城門吸引了注意,城門堅固而滄桑,歲月的刻痕浮現在每一塊磚石之上,站在城門下,曠古的回響就在耳邊。進入城門,便是海州古城的主街道中大街,漫步其中,古色古香的樓臺錯落有致,畫梁雕棟映襯著色彩斑斕的現代生活,古與今的時空仿佛在此交匯。
在了解完古城基本情況后,王墨嫻同學來到了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參觀連云港市民俗博物館。作為搜集和展示連云港優秀民俗文化資源的專題性博物館,連云港博物館從百姓民生、漁業鹽業、習俗節慶和信仰儀禮等多個方面分別展示了連云港市從古至今璀璨而多彩的民俗文化。
民間信仰展廳中對連云港廟會的介紹引起了王墨嫻同學的注意力。連云港地區的廟會,是宗教文化推動形成的民間文化和經濟活動,也稱香火會,規模最大的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朝陽娘娘廟廟會和四月初八的海州白虎山廟會。海州的白虎山廟會起源于清朝,因“浴佛節”興起,規模巨大,商貨滿目,是民國時期海屬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型集市,并在百年間不斷進步,傳承非遺文化,融合新潮元素,擴展業態品類,依然成為了展示海州古城文化、刺激旅游消費的全新IP。
在連云港長大的王墨嫻同學回憶道,幼時每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和家人一起逛廟會。四月初八當天,廟宇前人頭攢動,香火繚繞,人們一一上前祈求平安幸福。戲臺上則熱鬧非凡,戲曲、雜技、舞獅輪番上演,目不暇接,特別是海州非遺文化的展示,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獨有的風雅魅力。此外,廟會上還有連云港和全國各地的美食小吃,十里飄香,令人垂涎欲滴。
(朐陽門)
離開博物館后,王墨嫻同學來到了古城巷尾的一個小曲堂欣賞海州五大宮調表演。海州五大宮調是流傳于連云港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民間音樂演唱形式,是江蘇省明清俗曲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乃“諸宮調”的遺存,也是研究漢民族音樂的重要實證,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落座沒一會兒,幾位年輕的藝人手拿樂器上臺開始了表演。第一個節目是當地傳唱度極高的歌曲《梳妝臺》,講述了一對不被祝福的戀人對自由戀愛的勇敢追求,隨著二胡和竹笛伴奏的響起,兩位藝人開始對唱,短短的樂段之間,藝人們聲情并茂,一唱一和,宛轉悠揚,特別是高潮部分的“生呀么不能成婚配,死也要到那陰曹地府干哥哥(干妹妹),一同上天臺”,二人齊唱,歌唱的聲音堅定又有力,藝人對忠貞愛情的真摯演繹令王同學深感觸動,淚水在眼眶里不停打轉。之后,藝人們又表演了《青山隱隱》、《五更調》等傳統曲目。
演出結束后,王墨嫻同學來到后臺采訪演唱了《梳妝臺》的那位女藝人。這位藝人告訴王同學,她師從非遺傳承人劉長蘭的徒弟,在五大宮調進校園活動中對這種地方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后就拜師學藝,今年已經是她上臺表演的第三個年頭了。除了日常表演外,她還會和同門在空閑時間前往小學初中開展公益表演,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了解海州五大宮調,吸引有興趣、有天賦的人參與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來。王同學看著眼前這個沒比自己大幾歲的小姐姐,心中充滿了欽佩之情。
(團隊成員與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影)
千年的底蘊積淀出厚重的城墻,長流的江河匯聚起多彩的風俗,南北的文化在此處交融,三教的廟堂遍布海州,文、財、人三脈在此地匯聚。古時,這里是“淮口重鎮”,鹽漁重地,商賈云集;當下,這里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是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海州古鎮,是連云港輝煌歷史的見證,也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當地廟會的不斷推陳出新,海州五大宮調的“進校園”活動和全國各地的巡演,連云港人與時俱進,在保留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前提下不停推陳出新,吸收新鮮血液,增強古城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和生命力。
通訊員:徐惟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