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陳春林書記一行蒞臨西灣煤礦 看望“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并召開座談會
深植實踐沃土,共話能源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2025年7月7日,西安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春林一行赴陜西西灣露天煤礦,親切看望正在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師生,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實踐進展,為青年學子解讀能源產業變革趨勢,指導實踐活動走深走實。學校團委書記張磊、能源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鵬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陪同參加。
一、實地走訪:感受“智慧礦山”與“生態礦山”的實踐魅力
抵達西灣煤礦后,陳春林一行首先跟隨實踐團成員走進生產核心區,沉浸式體驗智能化開采與生態修復的“西灣實踐”。在礦區調度中心,5G遠程操控電鏟的精準作業、智能卡車調度系統實時更新的運輸數據、邊坡監測雷達顯示的毫米級安全預警,讓在場師生直觀感受到“智慧礦山”的硬核實力——單臺設備日均作業量達2.2萬噸,生產效率較傳統工藝提升45%的成果,讓“課本理論”與“現場實踐”形成鮮明呼應。
移步生態修復示范區,昔日黃土礦坑已蛻變為2000畝生態防護林帶,階梯式復墾的梯田里草木蔥郁,植被覆蓋率突破90%的綠意與遠處開采區的有序作業相映成趣。“每開采1公頃同步復墾1.5公頃,這樣的‘開采-復墾-生態’閉環,正是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注腳。”陳春林駐足觀察復墾區的土壤改良樣本時感慨道,“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
二、座談交流:以實踐為橋,錨定“能源報國”初心
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實踐團成員代表圍繞四天來的實踐收獲逐一發言。能源專業學生李雨桐分享了觀摩智能卡車自動避障時的震撼:“當看到300噸級自卸卡車在無人操控下精準避障、高效運輸,才真正理解‘科技賦能煤炭’的深層意義。”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王浩則聚焦生態修復,提出“礦坑水凈化后用于復墾灌溉”的調研思路,引發熱烈討論。
聽取匯報后,陳春林對實踐團的實踐成效給予充分肯定。他結合陜西“十四五”能源規劃與校地聯動育人理念強調:“西灣煤礦的探索,是陜西能源產業‘綠色突圍’的縮影——從煤制烯烴全產業鏈升級到光伏+復墾技術應用,資源利用率提升至92%以上的成果,印證了‘傳統能源不是夕陽產業,轉型創新就能煥發新機’。”
針對青年學子的成長,陳春林提出三點期望:“一要做‘懂技術’的實干者,深入鉆研智能化開采的核心邏輯,把課堂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要做‘有情懷’的踐行者,從黃土高原的生態蛻變中感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三要做‘敢擔當’的傳承者,接過‘能源報國’的接力棒,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找準青春坐標。”
三、青春感悟:在知行合一中踐行使命擔當
座談會后,實踐團成員備受鼓舞,紛紛調整后續實踐計劃。“陳書記提到‘把論文寫在礦山大地上’,讓我更明確了接下來的調研方向——聚焦拋擲爆破工藝的智能化改良,為提高開采效率提供學生視角的方案。”實踐團成員張偉在筆記本上鄭重寫下計劃。據悉,實踐團接下來將深入開采現場觀摩核心工藝,并與陜煤集團技術團隊圍繞“雙碳目標下煤基產業鏈延伸”展開專題座談。
此次陳春林一行的看望指導,不僅為實踐團注入了精神動力,更深化了“校地聯動”育人模式的實踐內涵。實踐團負責人表示:“在西灣煤礦的所見所聞,讓‘能源報國’從抽象的口號變為具體的行動指南。我們將帶著書記的囑托,在實踐中深挖‘智能化+綠色化’的創新經驗,為家鄉能源產業變革貢獻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