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走進陜西西灣煤礦 解碼智能化開采與生態共生密碼
2025年7月6日,西安科技大學“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在陜西西灣露天煤礦開啟第四天實踐之旅。當日,實踐團成員深入礦區生產一線,通過露天開采工藝專題講座與現場觀摩,實地感受陜北能源基地在智能化開采與生態保護領域的創新實踐。
在煤礦生產調度中心,技術負責人以“科技賦能煤炭:陜北礦區的綠色轉型之路”為主題展開講解。“作為陜西智能化開采示范礦區,西灣煤礦已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控。”負責人指著實時監控大屏介紹,礦區采用三維地質動態建模技術,搭配智能卡車調度系統與5G遠程操控電鏟,單臺設備日均作業量達2.2萬噸,生產效率較傳統工藝提升45%;邊坡監測雷達與微震監測系統24小時聯動,將安全預警精度控制在毫米級。更具特色的是礦區的生態修復模式:依托陜北黃土高原植被恢復技術,每開采1公頃土地同步實施1.5公頃階梯式復墾,目前礦區已建成2000畝生態防護林帶,植被覆蓋率突破90%,昔日黃土礦坑正逐步蛻變為“綠洲示范帶”。
互動環節中,實踐團成員圍繞“雙碳目標下陜北煤炭基地的轉型路徑”展開提問。有成員問及:“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陜西傳統能源如何實現‘綠色突圍’?”技術負責人回應:“陜西正推動煤炭‘由燃轉化’,西灣煤礦配套的煤化工園區已實現煤制烯烴全產業鏈升級,同時通過光伏+復墾、礦坑水循環利用等技術,將資源利用率提升至92%以上。”
“當看到調度系統實時顯示300噸級自卸卡車自動避障行駛時,才真正理解課本中‘智慧礦山’的實踐模樣。”一位能源專業學生在實踐筆記中寫道。據悉,實踐團接下來將深入開采現場,實地觀察拋擲爆破工藝操作,并與陜煤集團技術團隊座談,聚焦陜北能源基地在智能化、綠色化領域的前沿探索。
此次實踐活動由西安科技大學19名師生組成,立足陜西“十四五”能源規劃需求,旨在通過“校地聯動”模式讓青年學子深度認知家鄉能源產業變革。實踐團負責人表示:“在西灣煤礦看到黃土高原上‘開采-復墾-生態’的閉環發展,我們更清晰認識到‘能源報國’在陜西的特殊意義——既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更要探索資源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