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團探秘西灣露天煤礦:地質講座揭示能源報國新篇章
廣袤的毛烏素沙漠東南緣**,一座年產1300萬噸的巨型露天煤礦——國家能源集團西灣露天煤礦,正以科技之力破解地質難題。7月5日,“北疆青鋒,能源報國”實踐團深入礦區,通過一場深度地質講座,揭開了這座能源基地的地質密碼與技術創新。 水與巖的博弈:露天開采的地質挑戰
講座聚焦礦區"三大含水層系統"的復雜性:
薩拉烏蘇組潛水層:分布于地表淺層,年均降水434.1毫米中66%集中于7-9月,強滲透性沙層使降水迅速轉化為地下水,成為邊坡穩定的潛在威脅;
-燒變巖孔洞裂隙層:東部邊界因煤層自燃形成富水性極強的裂隙帶,單孔涌水量高達16.3 L/s·m,開采中可能引發“水倒灌”事故;
延安組風化巖裂隙層:頂部風化巖厚度達15米,弱富水性卻易受采動影響,加劇邊坡失穩風險。
針對水害,煤礦創新實施“分區治理”:對燒變巖帶采用500米延伸注漿封堵,對薩拉烏蘇組布置80個水文孔動態疏干,將涌水量削減90%以上。
邊坡安全的科技防線
露天礦的千米邊坡在降雨后面臨嚴峻考驗:
云模型安全評價顯示,排土場邊坡在暴雨后X/Y方向位移達20cm/10cm,安全系數驟降11.24%;
東端幫火燒巖邊界受地下水侵蝕,巖土分界面強度衰減,易誘發“圓弧剪切-順層滑移”復合破壞。
通過“極限平衡法與FLAC3D模擬”,礦方優化邊坡角與平盤寬度,并布設監測點實時預警,使安全系數穩定在1.42以上。
復墾新模式:從礦坑到綠洲
講座尾聲,礦區展示了“多功能生態農業旅游一體化”復墾藍圖:
- 每年復墾1000畝土地,以沼氣工程為核心,將畜禽糞污轉化為土壤改良劑,構建“農牧業-沼氣-肥田”循環鏈;
- 規劃經濟林與設施農業區,利用半干旱區豐富光熱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實現“采礦-修復-惠民”協同發展。
沙漠中的“土地再生術”,讓黑色礦坑孕育出綠色生機。
此次講座不僅讓實踐團青年見證地質力學的精妙,更深刻領悟到:能源報國不僅是產量的突破,更是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