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農林大學“瓷之以恒”實踐隊在蔡徑村黨支部書記徐瓊英的帶領下,走進當地福興茗玉陶瓷有限公司工廠,開展陶瓷產業實地參觀學習活動。
在生產一線,實踐隊員系統觀摩了陶瓷成型、加工、裝飾等生產環節。從滾壓成型、修坯精磨、手工施釉等一系列步驟可見,每道工序既保留了德化陶瓷的精湛工藝底蘊,又融入了現代生產的高效理念。尤其在胚體成型環節,工人運用機器壓胚技術替代人工完成揉泥、拉制、修整等多道工序,較傳統手工拉胚效率實現質的飛躍。此外,工廠在保障高效生產的同時,并未忽視個性化需求,可根據客戶需求開展手工繪畫、貼花等個性化加工,既保留了德化陶瓷的藝術質感,又展現出柔性化生產的靈活優勢,有效平衡了規模化生產與定制化需求。

工人使用機器壓胚的技術使胚體成型
工人對胚體進行修整
燒制環節的技術革新同樣讓隊員們印象深刻。與傳統龍窯不同,如今陶瓷產品需送入現代電窯或天然氣窯燒制。據介紹,現代窯爐配備精準溫控系統,在維持一千多度高溫燒制條件的同時,大幅縮短燒制時間,顯著降低能耗與碳足跡,產品成品率較傳統柴窯提升約20%。
實踐過程中,隊員們還關注到工廠一線工人以擁有十多年工齡的中老年群體為主。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經驗豐富、技術嫻熟的老員工是保障產品質量的中堅力量,而德化陶瓷產業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既需要傳承老師傅們的精湛技藝,也需要年輕一代注入創新思維與技術手段,兩代人優勢互補,正是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煥發新活力的關鍵。
福興茗玉陶瓷有限公司工廠的電窯
“這次參觀讓我們真切看到,陶瓷產業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實踐隊成員小陸在參觀完畢后表示。
實踐隊員及指導老師與徐書記在福興茗玉陶瓷有限公司合影
此次參觀不僅讓師生們近距離觀察到德化陶瓷從泥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制作,更直觀感受到傳統陶瓷工藝與現代生產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及陶瓷產業在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家門口就業”中的重要作用。未來,實踐隊將繼續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與青春力量,助力德化陶瓷技藝的傳承煥新與鄉村人才振興,為德化陶瓷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